社论|日本首相最应该参加中国九三阅兵
80年前的今天(9月2日),日本投降代表团登上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在受降仪式中签署《降伏文书》,正式无条件投降。八十载光阴流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连年举办纪念活动,不断审视历史、传递反战呼声;相较之下,曾对亚洲国家实行军国主义并且造成巨大灾难的日本,至今对于侵略历史与纳粹行径依旧缺乏足够自省,不但不敢正视战争罪责,而且从未停止纂改历史,如今还意图阻止欧亚国家正确认识历史,竟然透过外交渠道呼吁各国政要杯葛中国抗战纪念活动“九三阅兵”。
为什么会如此毫无自省?为什么敢这样不可理喻?所谓的“美利坚治世”之下,作为美国“冷战盟友”并被主导发展的日本,的确曾在工业制造与文化创意领域傲视全球;加上社会意识长期深受“脱亚入欧”思想牵引,难免形成一种非常矛盾又扭曲的优越感——尤其是深入政界、学界和商界的精英,面对投下原子弹的美国奴颜卑膝,却对残忍伤害过的亚洲毗邻不屑一顾。
好像只要不去正视它们,侵略罪恶就不曾发生,日本就仍然是富有、强大、奉行“和平主义”、慷慨提供开发援助的国家。这个“心魔”,正在滋长如幽灵般存在的右翼势力。他们将1945年8月15日的“投降”称为“终战”而非“战败”,将日军的纳粹行径美化为“解放亚洲,共同繁荣”的必要之恶,将罪无可赦的甲级战犯供奉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将承认战争罪恶的历史叙事贬低为“自虐史观”......以为只要逃避战争责任,大和民族就还是最优秀的民族。
今年9月3日,中国将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这是我国相隔10年再度举行有关主题的超大规模阅兵,以此铭记十四年抗战历史、缅怀两千万同胞英魂,同时警示世人珍爱和平。然而,早前《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亚各国慎重考虑是否派出首脑出席是次活动,因为中方“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而日方希望借此“避免中国主导的历史认识在国际社会广大传播”。
同一时空下,另一个战败国德国,不但从来没有停止举办纪念活动,而且从来没有停止反省历史错误。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在波兰华沙向犹太人纪念碑献花时下跪默哀,展现震惊世人的民族承担;尔后的德国领导人,不但年复一年地参加二战纪念活动,而且持续不断地在不同场合诚挚道歉,形成世代传承的国家行为。德国还把公开否认、赞同或淡化纳粹大屠杀等行为定为刑事罪行,把“纳粹暴行”列为国民教育和历史教学的重点,把敢于反思的记忆文化融入遍布全国的艺术项目......相较之下,日本政府的鬼祟行径显得格外刺目。
中国网络流行如此评价日本:“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它描绘了一种高度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缺乏恒定道德内核的民族性格。日本社会以极其精细的“小礼”闻名,培养出一丝不茍、极其自律细微的规矩,促使社会内部机器在微观层面精准、高效、和谐地运转。但这种秩序往往服务于集团利益,而在需要超越集团利益、基于人类普遍良知和正义作出判断的“大义”、“大德”等层面上,就常常显得精于算计而缺乏担当,甚至不惜掩盖事实。
外界对日本社会文化抱持复杂感受,重要原因即在于此。这种“只修外相,不修内心”的特性,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型——也被西方学者形容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国扶持下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家安全、经贸体系、价值追求等方面,无一不被美国所剥削、所影响、所操控。日本以为变得富有强大就可实现命运自主,但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到2025年的“关税协议”,无论日本如何唯美是从,但美国从来不让日本得逞,只是一次次将其养肥,再一次次进行收割。
民族心理的缺陷注定了国家格局的狭小,而依附于美国的日本,始终只是“政治侏儒”。当然,任何文化和民族都有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日本民间对于战争的反省、乃至中日的友好,就比日本政坛深刻、积极得多。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从未停止在作品当中反问“是什么让他们成了残暴的人”;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坚持承认日本战争罪行,并在《刺杀骑士团长》提及“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多达40万人;思想史家子安宣邦持续批判日本依附在美国霸权下的大国意识,并指出日本应该对“明治维新”进行追根探源式的反思,才能真正摆脱“历史修正主义”。只是,当自民党仍然在《815声明》表示对战死者的追悼之意,当日本官方仍然堂而皇之要求他国杯葛中国抗战纪念活动,反而一再凸显他们的狭隘和自私,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受害国人民对二战历史和现实政治的共鸣,从而加深日本所担忧的“反日色彩”。
九三阅兵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国日益精进与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愈发自信的国家形象:我们当年有意志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我们今天有实力捍卫历史、守护和平!
如果日本政客能够正确对待历史,就不会对中国的纪念活动杯弓蛇影,甚至杞人忧天地对号入座;如果日本真正践行和平主义,曾经展现“对华缓和”姿态的首相石破茂就应该来华出席阅兵典礼,而不是在引发党内争议后就躲到民粹声后。正如年近八旬、曾经带领日本民主党打破自民党执政的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秉持“友爱”理念、应邀参加阅兵;因为他深信,只有深刻反省历史错误、摒弃狭隘民族主义,才是真正爱护日本,才是日本应走之道。
也只有如此的日本,才是对在那场战争中受到深深伤害的邻国人民的感情有起码的尊重,才是对在那场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千千万万亡灵作出符合道义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