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AI × 人力混合管理系统:让工作重新有灵魂|苏仲成

撰文: MetaHero
出版:更新:

近日,我开始扩展我们的 AI Transformation 顾问业务,准备在公司内聘请多位新员工。这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未来的团队管理,不只是找对人,更要懂得如何让人与 AI 共事。在我们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员工能否操作 AI,而是他们是否具备设计 AI 工作流程(Workflow)的能力,愿意建立 SOP,并懂得用数据与逻辑与 AI 协作。这正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文:Michael C.S. So(AiX Society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学会-创会会长)

一、AI 不是员工的替代品,而是管理制度的镜子

企业导入 AI,不只是节省人手,而是对整个管理制度的一次“照妖镜”。

没有清晰流程的团队,导入 AI 之后只会更乱。因为 AI 最擅长的,就是放大人类行为的结果——好的会更好,坏的会更坏。

我常提醒管理层:AI 不是帮你“解决混乱”,而是让你更快看到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团队没有明确的责任、缺乏数据纪录或决策透明度,那 AI 会把这些漏洞毫不留情地放大。

二、招聘时要找“愿意设计 SOP”的人

现在的招聘,不再只是问“你懂不懂 AI?”

而是:“你愿不愿意让 AI 帮你工作?”

在我实际顾问经验中,那些能真正与 AI 共事的员工有三个特质:

1.⁠ ⁠具备流程设计思维:能把任务分解成步骤、条件与结果。

2.⁠ ⁠懂得反馈与优化:愿意分析 AI 的错误,并改进流程。

3.⁠ ⁠能教 AI 工作:把脑中的经验转化成 SOP,让 AI 执行。

AI 型人才不一定是程式员,而是能用逻辑思考与清晰表达流程的人。

这类人才会让公司越来越自动化,也让团队的知识不再只停留在个别人手上。

三、从“做得多”到“设计得好”:新时代的绩效标准

在 AI 时代,勤力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否设计出让 AI 帮你做更多的系统”。

因此,绩效评估也要转型。

传统企业看“完成量”,未来企业要看“系统化能力”。

例如:

你是否能把重复工作自动化?

你的 SOP 是否被其他同事成功复制?

你设计的流程是否能被 AI 稳定执行?

这些新指标,将会成为 AI 时代下的管理新语言。

四、设计 AI Workflow 的实战经验

设计 AI Workflow,不能只靠技术部门。

最了解业务的人,应该是主导设计的核心。

我在企业顾问中总结出四个步骤:

1.⁠ ⁠找出痛点:从最重复、最浪费时间的工作开始。

例如:数据整理、客服回复、报表生成等。

2.⁠ ⁠设定触发点:什么情况下 AI 介入?由谁批准?

3.⁠ ⁠建立监控点:确保每个步骤都有可追踪纪录。

4.⁠ ⁠持续优化:鼓励用户反馈问题,定期更新流程。

我的原则是:“AI 做初稿,人类负责最后审核。”

当 AI 被正确训练后,人类可以专注于策略、创意与决策层面。

五、AI 工具之间也要被“管理”

一间公司同时使用多个 AI 工具是常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资料分散、权限模糊、重复操作。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AI 混合管理系统”,

让不同 AI 工具有明确的角色、资料流向与任务逻辑。

简单来说,要管理的不只是人,而是“AI 团队”——

一群看不见、但持续工作的虚拟员工。

这正是未来管理者的新挑战:AI 治理(AI Governance)。

六、从“怕被取代”到“善用被放大”

我遇过很多企业的员工,一听到 AI 便焦虑。

他们担心自己被取代,但事实是,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拒绝学习的人”。

AI 能放大你的优点,也会放大你的懒散。

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逃避,而在于学会使用它。

管理层的角色,就是营造一个“容许试错”的文化,

让员工能放心实验、逐步建立信心。

当 AI 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人就能专注于创造价值。

七. AI 是镜子,人是灵魂

AI 可以让工作更快,但不能让工作更有意义。

企业的灵魂,仍在于那些愿意思考、愿意优化流程的人。

AI × 人力的混合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升级:

从“我怎样做”变成“我怎样设计系统去做”。

这不只是技术革命,而是管理哲学的转型。

对我来说,AI 不会取代人——

它只是让那些有准备的人,走得更远、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