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吹起隐性996!AI竞赛加剧高工时文化 为与中国竞争催谷员工

撰文: 经理人
出版:更新:

“愿意接受一周 70 小时以上的工时吗?”这是美国许多新创公司正在问求职者的问题。《连线》(WIRED)、《Fortune》与《Times of India》等多家国际媒体早前指出,矽谷 AI 新创圈正悄悄实施类似中国的“996”工作制,尽管未明文列入员工手册,但实际上已是不成文规定。这股趋势挑战了疫情以来强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价值。

矽谷 AI 新创圈兴起的“996”工作制是甚么?

“996”工作制起初在中国广为流行,意即“朝 9 晚 9、一周工作 6 天”,也就是一周 72 小时的工作制。

中国的 996 现象曾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现代奴隶制”的指控,批评者将一连串员工死亡事件归咎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制度,中国政府近年也已将 996 加班文化明定为违法行为。

然而,即便极具争议,矽谷的 AI 新创圈仍陆续采用这种制度,试图以更高的工时来面对产业内以及与中国的竞争。长期从事科技猎头、经营人力仲介公司的阿德里安.金纳斯利(Adrian Kinnersley)观察,全力采用 996 制度的新创公司越来越普遍,“我们有好几个客户,在面试前筛选求职者的先决条件,就是是否准备以 996 模式工作。”

这呼应了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先前对 X 员工下的最后通牒:要求员工接受长时间、高强度的“极度硬核(extremely hardcore)”工作模式,否则将被资遣;以及 Google 联合创办人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近期建议将每周工作 60 小时作为 Gemini 团队的“生产力甜蜜点”。

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职场开始更加重视倦怠、工作生活平衡等议题,就连在以过劳闻名的科技业,也开始强调促进工作生活平衡。而现在,矽谷新创对 996 的兴趣激增,显示天秤已向另一端倾斜。

相关文章:过劳|从心跳、呼吸4状况判断 4大客观条件中一样已代表你很累

+22

AI 竞赛加剧高工时文化!拒绝加班者,恐遭边缘化?

这种“all in”工作法不但没有让公司招不到人,有些公司还直接将其视为工作文化的核心。例如,AI 新创公司 Rilla 直接在职缺招募中,直接明确表示每周工作预期超过 70 小时,并会包办员工的三餐,警告求职者“非喜勿入”。

这些企业通常强调“高速成长”与“创业心态”,将投入长时间工作视为基本承诺。有些公司会在内部制度中给予周末加班者更多发言权或股权机会,例如,一间主攻语言模型训练的 AI 公司,会依据员工回复 Slack 的频率间接评估投入程度。这种文化被称为“隐性 996”:不强制打卡、不要求签到,但不主动加班的人会悄悄地被边缘化。

《Fortune》指出,多位矽谷新创创办人对中国科技业的奋斗文化颇为推崇。一位 AI 工具公司创办人坦言,与中国工程团队的合作经验让他“重新定义效率与生产力”,并认为中国工程师对公司的忠诚度与抗压性,是美国团队应该学习的典范。

这样的观点也反映在招募策略上。有创办人在接受《Times of India》访问时表示:“创业即战争,我们在找的不是下班就不回讯息的人,而是可以一周 7 天都在思考公司未来的人。”另一名来自 AI 推荐系统公司的技术长则强调:“美国创业者若不愿意接受更严格的工时制度,将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落败。”

对于这一趋势,AI 物流新创公司 Sotira 执行长阿姆里塔.巴辛(Amrita Bhasin)表示,矽谷企业在公司成长阶段采用这种工作制度是很常见的:“新创公司的前两年,你基本上必须 996 地工作,”他表示,虽然繁重的工作量对公司领导者来说是必然,但他不认为应该期望一般员工跟上这种步调,要他们配合 996 工作制有失公平。

相关文章:过劳|日女生每天只睡2小时 靠酒精纾减压力 拍片记录悲绝惨况过劳|日女生每天只睡2小时 靠酒精纾减压力 拍片记录悲绝惨况

+13

连 Z 世代也买单?热血传奇与全球竞争激化,助长高工时合理化

就连被视为最重视工作与生活界线的 Z 世代,如今也有部分人逐渐对“全力投入”的工作文化产生认同。

Rilla 成长部门主管威尔.高(Will Gao)指出,Z 世代从小听着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和比尔.盖兹(Bill Gates)的故事长大,了解这些企业家是怎么将一生奉献给一间改变世界的公司;又或是柯比.布莱恩(Kobe Bryant)怎么把他所有清醒的时间都奉献给篮球,对这些成功典范的崇拜与认可,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把大把时间献给工作。

随着中国 DeepSeek 推出足以与 OpenAI 和 Google DeepMind 相抗衡的 AI 模型,更强化了全球的 AI 竞争态势。当 996 工作制跨海登陆矽谷,这不再只是工时制度的争议,更是价值观与竞争策略的碰撞。面对全球 AI 市场的竞争压力,许多新创公司选择以高工时换取速度与市场优势,进而形成一股令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对员工福祉与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另一方面却是愈来愈要求全力奉献的工作文化。

未来这股 996 风潮会否成为 AI 产业的新常态?还是会因倦怠、抗议与人才流失而逐步退潮?在产值与人性之间,AI 产业正在重新寻找平衡点,开启一场关于工作文化的新辩论。

【本文获“经理人”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