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的愿景:用人工智能,为香港打造一个“懂人”的健康拍档

撰文: 陈德俐
出版:更新:

家里有人长期有痛症,场景往往相似:睇完医生,回到家,仍然打开手机搜寻“有冇其他方法?”英国剑桥区留学的十七岁香港少年 Walter Chung 的创业念头,就由这里开始。

他爸爸多年腰痛兼过敏,医生、物理治疗、止痛药都试过,依然“好似差少少”。一家人上网找答案,却被广告和各种疗法淹没——资讯愈多,心里愈乱。“科技明明愈嚟愈劲,但爸爸反而愈唔知点做好。”他最后问自己:如果有个工具,愿意细心听你讲完整你嘅身体状况,用你听得明的方式解释俾你听,再帮你写俾医生同家人知道详细情况,会唔会好好多?

这条问题,后来变成一个平台的名字:Medeci。

Medeci:先问“你发生咗咩事?”

Medeci 来源自意大利语 Medici,“医者”之意。

在 Walter 心目中,这不是权威标签,而是一种做事方式:专业,却要有人味。

他对现有健康 app 的观察很直白:功能很多——计步、睡眠、卡路里——但当你真正担心“呢种痛会唔会出事”时,萤幕上多是数据和图表,却未必有人回应你的惊慌。

所以 Medeci 做的第一件事,是问:“你最近发生咗咩事?”再按情况,整理几项“今个星期做得到”的小改变,帮你把补充品、饮食、作息同情绪连在一起思考——身体不舒服时,人特别脆弱,Medeci 亦会留意你的精神状态及心理状态。

若你准备睇医生,它会把“几时开始痛、试过咩方法”变成一份简短摘要,让医生一眼掌握重点。语气上,它亦会“睇人”:只想查资料时平实解说;见到你明显绷紧,会避免吓人的字眼,改为指出要留意的警号。

医院睇症前,多一个前哨站

提起香港医疗,很多人想到急症室长龙。Medeci 因此提出 Gate Concept——做一个企在医疗系统门口的“前哨站”:市民觉得不妥,可以先在平台描述情况;系统将分成三类:在家观察、预约门诊,或应尽快求医,顺道给几项贴地、但不夸张的建议。

信任与专业:少年身后的团队

信任与专业亦是重点。Medeci 强调资料由用户话事,用于分析的资料一律匿名,任何额外用途都要事先讲清楚;Walter 说:“市民唔信你,功能再多都只系一阵风。”

至于“十七岁创业”是否玩票性质?

他的答案,是一支混合年轻与专业的团队:他主理方向和产品;技术上,与同校同学、AI 工程师 Thehan De Silva 合作——同样在同一所英国剑桥区顶尖中学就读,主修科目取得 4 个 A*,准备报读剑桥大学攻读 AI 与应用数学,把抽象模型变成真正可用的系统。内容与证据方面,则由营养学硕士 Cici Chen 和来自香港、海外的医疗及公卫顾问把关,确保每一条建议都站得住脚。

AI 已成为不少科技故事的背景声。Walter 和 Medeci 想追问的,反而是:科技一日比一日强,我们有没有因此更懂得关心自己同身边人?如果有一天,身边刚好多了一个肯听你说话、帮你理顺担心的系统——像 Medeci 这样由家庭故事出发的小实验,值得在香港被认真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