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亡不再令人畏惧 《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人生难免经历生老病死,你曾否因为对死亡感到陌生而产生畏惧?《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由刘锐业、梁梓敦、邝汝𪶄、黄锦妍、梁乐燊合著,详细介绍了生前规划、身后事的处理流程、香港丧礼仪式、殡葬忌讳及迷思、绿色殡葬、哀伤辅导、香港生死教育活动,及真实殡仪个案分享,是一本满载诚意的殡仪工具书。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了解死亡,让死亡不再令人畏惧 —─《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

《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资料图片)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生前死后》概要 ── 生死三部曲

《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是刘锐业继《方生方死:被遗忘的专业》及《身后事:香港殡葬文化探寻》后的第三部作品。

红磡万国殡仪馆设有3个大礼堂及17个灵寝室。(黄永俊摄)

《方生方死》在二零二三年出版,为大众讲解遗体运送的操作,特别谈及新冠疫情下香港的殡仪业,也探讨绿色殡葬、遗体积存、生死教育等议题;事隔一年出版的《身后事》,透过书写自然及非自然死亡后的遗体处理工作,提高大众对“身后事”的了解。

刘锐业指出《身后事》关于死后安排,而《生前死后》则是讲解生前该如何规划自己的遗体处理,是《身后事》的延续:“这就像是一本工具书,向大众讲述生前如何安排自己的遗体或器官捐赠,甚至是立遗嘱、财产分配的安排,当中都有所涉猎。”除此以外,本书还加入了“哀伤辅导”的章节,望为突然失去至亲的家属提供情绪支援。

为甚么要生前规划?

屯门曾咀纪念花园最近增设几项设施,提升绿色殡葬服务和用户体验。(郑子峰摄)

死亡不知何时降临,但它却是人生中必然发生的事。面对未知,我们只有在生前为自己好好规划,以免留下遗憾。刘锐业提到向家人好好表达自己死后的意愿非常重要:“许多器官捐赠个案失败,是因为往生者没有向家属表明意愿,而家属受传统华人文化观念影响,令往生者无法如愿以偿。”

死亡对传统华人社会是忌讳,面对朝夕相见的家人也难以启齿。事实上,香港有不少机构,例如:圣雅各福群会会提供生死教育,协助市民在生前表达意愿,规划死后的殡葬安排。此外,食物环境卫生署亦推出绿色殡葬登记名册,为市民提供一个向家人传递意愿的途径。

破解殡葬仪式的迷思

破地狱仪式中,喃呒师傅会口含清水喷向火盆,随即跃起越过翻腾的火舌,称为“跳油镬”,寓意带领亡者脱离地狱火海,走向轮回之路。

本港不少殡葬仪式也是约定俗成,市民对当中的习俗有着大大小小的误解。譬如部份人以为破地狱是道教葬礼法事必不可缺的仪式之一,然而刘博士指出英年早逝或是枉死的先人,才需要这个仪式。此外,许多人认为“门前报丧烛”的传统习俗是为了给往生者指路回家,刘博士指这只是一个告诉邻居“此家在服丧”的讯号而已。以往人们会在丧礼中用白幔和白蜡烛,如今为了避免火灾,已逐渐减少使用白蜡烛。

随着时代转变,考虑绿色殡葬的人数也在逐步上升,但仍有部分市民对绿色殡葬存在误解。刘博士澄清绿色殡葬是让往生者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使家属能于自然景象中体现先人的存在。仪式简约却蕴含深远的意义,值得大家深入了解。

积极推行生死教育

屯门曾咀纪念花园最近增设几项设施,提升绿色殡葬服务和用户体验。(郑子峰摄)

“生死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明白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及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活在当下。同时消除人们对死亡的不安和不解。”刘博士认为应将“生命教育”列为重点价值观教学之一,例如让大专院校学生体验殡葬行业,令他们了解丧葬并非只有单一的传统仪式,并认识与绿色殡葬、殡仪基金的相关政策等事宜。

《生前死后》里收录了许多真实个案,每一个生命故事都引人深思。生死有时,让我们把握生命的期限,珍惜光阴,活出精彩。

让死亡不再令人畏惧 《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开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