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林则徐之四:在伊犂流放岁月中筑梦|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
林则徐的一生,是一部从海滨出发、最终抵达雪原的史诗。
文、图:香港电台
1842 年被发配伊犁,他带著衰病与未竟之志,踏上中国最漫长的一段流放路。这趟从 西安到新疆伊犁的遥途,表面是惩罚,实际却成为他精神再生的契机。在陌生的边陲, 他没有被命运消磨,反而以实事济民、以信念筑梦。
风雪中的出发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日,林则徐从西安启程。二十九日,《南京条约》签订。就在 他越过嘉峪关的时候,国家失去香港岛的消息传来。 历史的耻辱与个人的际遇,在此 相交。
此后近三个月,他穿过黄沙与雪岭。 风沙撕扯衣襟,驼铃声混于暴雪。历史记载,他 于十一月抵乌鲁木齐——这座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城市。 次日清晨,他寄出家书,再度 上路。前方,是流放的真正起点:伊犁。
他或许明白,这段旅程走完,生命也将走进一段更深的孤寂。然而步伐未曾停下—— 因为国家尚存,他的责任亦未尽。
静海千重浪:赛里木湖
冬天的赛里木湖,如镜如海。
1842 年十二月六日,林则徐沿湖而行,在日记里留下:“东西宽约十里,南北倍之, 波浪涌激。” 又诗曰:“静海千重浪,山天一色间。”这是他抵达伊犁前最壮阔的一 次凝视。
他或许想起福建的海。那时他年轻、立志、燃心于烟火。如今年近六十,在这高原之 海前,心境已转为空明。 风呼啸着,雪打在脸上,他依旧举目望向前方。 他知道,越 过这湖,就是他命运的归所。
果子沟:一桥飞架的前世今生
果子沟,被称为新疆的“天山第一景关”。古人祁韵士在《万里西行记》中称此“奇 绝仙境,如入万花谷”。 林则徐经行时正值冬季,山谷积雪厚重,松树压枝,万花不 再。那是他此行最后一座大山。上山一日,下山一日。 当年的古道,如今成为跨越山 谷的果子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若林则徐能见今日之景,当知 后来人已把他梦想的交通与边防之路,修筑得更远更广。
到达惠远:一位罪臣的重生
1842 年十二月十日,林则徐抵惠远城。从启程到抵达,整整一年五个月。此行终于落 脚于清朝最西的政治重镇——伊犁将军府所在地。
伊犁将军布彦泰特地派兵迎接,奏折中称他“人才难得”,盼朝廷“弃瑕录用”。 虽 然道光帝未再重用,但林则徐也不自弃。 他在粮饷处任职,无实权,却事事用心—— 统计户籍、查渠修田、整顿纪律。 从“罪臣”变为“实干之臣”,他用一种沉默的方 式,重建尊严。
湟渠:一条流动的精神长河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伊犁将军布彦泰倡议重修湟渠。湟渠是伊犁地区灌溉的命 脉,水源自喀什河,引水南流,滋养北岸良田。林则徐以丰富的水利经验,亲自勘察 地形,确定龙口位置,监督施工四月有余。渠道全长六里,灌田十万亩。 他记录:
“北岸碎石陡坡,高二三丈不等”,如今仍能在喀什河支流见到遗迹。百姓感念其德, 将此渠称为“林公渠”。
一条渠,连的是土地;一个名字,流的是信念。两百年后,渠首仍在使用。现代水闸 与热熔设备替代了人工石闸,而水声依然。这条渠,像是他不屈精神的具象延伸—— 岁月冲不走的刻痕。
为边疆立心:预警未来的远见
在伊犁两年多的岁月里,林则徐并非只做地方政务。他察看边防形势,地图亲绘,建 议加强屯田与防卫。他曾对布彦泰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言辞沉重而 准确。二十一年后,清同治九年(1871),沙俄果然入侵伊犁。 现代史家称此为“林 则徐的先见”,亦是他政治洞察的最后遗嘱。
惠远老城:英雄的居所
惠远城被当地人称为“小北京”,曾是伊犁的首府与军政中心。古城周长十里,街巷 四十八条,商贾云集。如今只余残墙断崖,但村民仍指著遗址说:“这里,是民族英 雄住过的地方。”
林则徐居于此处,收复流放者的心,修渠、开田、安民、教化。历史的浪涛使这片土 地沉寂百年,但“林公渠”的水仍在流,这便是他留下的最坚实印记。
走向南疆:从塞防到垦防
1845 年一月,林则徐奉旨前往南疆勘田,结束伊犁岁月,再度出征。 他越过天山,经 乌鲁木齐、吐鲁番、库车、喀什、英吉沙,一路勘察土地六十万亩。
在吐鲁番,他首次见到坎儿井,惊叹古人“水从土中穿穴而行”。他推广此法于新疆 南北,亲导修筑六十余条坎儿井,开垦良田十一万亩。当地百姓至今称坎儿井为“林 公井”。由水而生的事业,成为这位被贬官员送给新疆的永恒礼物。
从布彦泰到后来的伊犁学者,几代人都记得他。老学者赖洪波说:“我们当地人把湟 渠叫‘林公渠’,那是林则徐刻在伊犁大地上的永远丰碑。”另一位历史讲解员夏永 成补充:“他虽为罪臣,但从未放弃报国志。这正是伊犁精神的一部分。”的确,一 个真正的英雄,不是因战功而伟大,而是因为在废墟与流放之地,仍选择建设与爱。
林则徐的伊犁岁月,是他人生最低谷,也是他品格最高峰。
从西安到伊犁,从湟渠到坎儿井,他用行动告诉后人:忠诚不是头衔,而是持续的实 践;荣辱不是终局,而是考验。
三年两月的伊犁岁月,他将报国化作农田的绿意,将信念化作土地的回声。 当他离开惠远时,勒马回望天山,写下诗句:“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
这是他的告别,也是精神的延续。湟渠的水仍流、坎儿井的泉仍涌,象征著一位被流 放的老人,仍以不灭的心志,为整个民族——开出一条活水长渠。
(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香港电台历史人文纪录片《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逢星期六晚上 8 时 30 分,在港台 电视 31 播映。港台网站(tv.rthk.hk)及流动程式“RTHK 电视”同步播出节目及提 供重温。
节目详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linzexudocumentary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