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文物踪迹》细数蕴藏在街头角落的文物古迹(上)|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街牌、纪念碑、界石、邮筒、电话亭……这些伫立在香港街头的旧物,背后藏着许多关于香港的历史故事。香港历史研究社创办人李泽恩撰写的《街头文物踪迹》一书,图文并茂地记录着这些身处我们生活周边的文物。
文:香港电台|原题:香港道路的历史故事:细数蕴藏在街头角落的文物古迹──《街头文物踪迹》(上)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rthk.hk/radio/radio2/programme/bookview

黑白色的街牌有什么好看?

原来香港最早期的街道牌,并没有严格的格式规范。在搜集旧照片的过程中,李泽恩发现一八六零年的香港已有街牌,但在一九一零年代,街牌的款式才开始以“中英对照”的款式划一,上行英文、下行中文的方框形;而后期为了减省制作物料,街牌的外框会尽量贴近文字。上行长、下行短的外框形状犹像“T”字,又称之为“T牌”。

“T牌”虽是久远年代的产物,但现今香港仍存八十多块,大澳吉庆街、粉锦公路的蕉径、沙头角街市街的盐寮吓街牌就是“T牌”的款式。除了从街牌上的文字得悉地址资讯,我们还可以从街牌历年的演变史窥探香港的过去。今昔香港街牌最明显的分别在于其字体和书写方向,以前中文由右至左排列,现今则由左至右;其次,同一条街道的名称亦有不同。位于港岛的薄扶林道,昔日为“扑”扶林道;而位于长沙湾的保安道,往昔亦曾名为“宝”安道,有文献更指出,再早期的官方街名应为“普”安道。

(Getty)

不少往昔的街牌都黏附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令街牌和建筑物成为共同体。然而,旧楼重建、新店装修等建筑工程,也可能会令街牌被拆卸或被偷走。为了保育这些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李泽恩遂于社交平台创立了一个群组,召集关注街牌文物的有心人士密切留意街牌的去向,令这些文物不会无声无息地消失。

路上的纪念碑有甚么不同?

香港的纪念碑有中西式之分,主要用以纪念重要设施的建设。而本港现存最早的城市街道纪念碑,是用以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域多利道奠基石,早在清朝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于坚尼地城域多利道奠基;后因扩阔道路而迁移至摩星岭道交界处。此为西式的纪念碑,碑文简要,只刻录建设的名称、日期等基本资料。至于隧道通车、公路开幕、道路扩阔等大型基建,多以西式碑文记录,见证香港交通枢纽进步,发展成繁华都市。

据古物古迹办事署资料,城门水塘纪念碑和大潭笃水塘纪念碑(图),是香港仅有的两块为纪念水建成而竖立的纪念碑。(古物古迹办事署图片)

至于中式纪念碑,则较常见于乡郊地区。昔日乡村路难行,村民要筹款建桥修路,并用中式纪念碑的形式记录。现存最早期的桥碑,是位于锦田水头村的便母桥桥碑,落成之日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零年),有三百多年历史。中式的碑文上会刻上捐款者芳名、建立源起和年份,资料较西式的纪念碑详细,同样对香港历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昔人怎样向问路石问路?

问路石(CATT'S BLOG授权使用)

我们生活于智能手机的时代,只要打开全球定位系统,就能轻易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在科技未发达的年代,里程碑和问路石就是道路使用者的导航设备,告知途人及驾驶者道路的终点及距离。可惜,它们因为时代变迁而被淘汰,甚至难逃消失的命运。现今仅存少部分的里程碑,成了非常珍贵的香港道路发展史文物。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