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林则徐之五:从湘江夜话到民族复兴|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林则徐,一生为国,以身践志。
他销烟于虎门,开眼于澳门,筑渠于伊犁,终以精神照亮两个世纪的中国。他属于十 九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中国。从他逝世至今已近两百年,历史早已翻页;但他留下的, 是穿越时间的火种。
文、图:香港电台

湘江夜话:一场思想的接力

1850 年初冬,湘江寒风刺骨。六十六岁的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病归途中路过长沙。 在江畔的一艘官船上,他与三十七岁的布衣秀才左宗棠,促膝长谈一夜,史称“湘江 夜话”。

那时的左宗棠仍籍籍无名,却满怀报国雄心;而林则徐,历尽沉浮,却仍心怀天下。 他看到对方眼中燃烧的志气,如同自己年轻时的光。《湘江夜话》后来被誉为中国近 代史上最具意义的一夜。林则徐以一位前辈之名,将“海防与塞防并重”“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思路托付于后。左宗棠记下四字评价——“忠诚体国”。这是他对恩师的 告白,也成了他一生践行的信条。

一年后,林则徐病逝普陀。闻讯的左宗棠悲痛难抑,写下那副震撼人心的长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 八千里,大星陨落,千秋不泯。”

自此,两位民族英雄的命运,透过一夜长谈紧密连结。

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成就了两代国家英雄的思想传承。 (香港电台)

一炮功成:志在边疆

三十二年后,左宗棠践行盟言。1880 年,六十九岁的他坐镇西北,决意收复伊犁,誓 言“不复伊犁,誓不生还”。两年后,沙俄归还伊犁,伪约废除。当疆土重归版图, 他题下八字:“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宗棠擡棺西征,成功收复新疆,写了“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与林则徐“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脉相承。 (香港电台)

这句话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脉相承。理念相同,风骨相 续。从虎门到西域,从抗英到抗俄,一条民族血脉,贯通了两代人的心志。湘江之水, 未曾枯竭;那夜的谈话,并未散去。它化作一种思想的延续——中国人开始从失败中 寻找方向,从挫折中觅取自强的路径。

开眼看世界:思想启蒙的种子

在林则徐的时代,海风卷起了新的世界秩序。1839 年,他巡阅澳门,在莲峰庙设署, 会见葡官,查禁英商。然而,比起禁烟命令,更深远的,是他在这片西洋窗口做出的 另一件事——翻译外报、开眼看世界。

他搜罗外国报刊,组织官员翻译成《澳门新闻纸》,又根据英国学者慕瑞的《世界地 理大全》,辑成《四洲志》。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以外部观点认识世界的书。他不讳 言:“洋人长技,吾辈当学。”这在当时是冒犯传统的观念,但他知道,不看世界, 便永远被世界看轻。他将《四洲志》交予好友魏源。魏源据此完成名著《海国图志》,

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此书出版后不久被保守派禁绝,但它却悄然流入 日本、朝鲜,化作另一次思想爆炸的引线。

林则徐在澳门期间,组织官员翻译《澳门新闻纸》,又根据《世界地理大全》辑成 《四洲志》,开拓国民的视野,了解西方世界。 (香港电台)

海国远响:从中国启迪到日本觉醒

1854 年,美国黑船叩开江户湾,日本的“幕末”随之掀起。当时的知识分子急欲了解 西方,《海国图志》在日本大量翻刻。《海国图志》以中文撰写,对日本儒生而言易 于阅读,成为最早的“世界百科”。

维新志士吉田松阴在狱中读毕全书,感悟于林、魏的世界观,将其列为松下村塾的核 心教材。他的弟子们——伊藤博文、木户孝允、九阪玄岁——后来都成了明治维新的 领导者。东京学者三谷博评道:“《海国图志》为日本人提供了海外知识的基础,使 他们明白国家存亡必须走向变革。”于是,一本出自中国、诞生于林则徐启蒙思想的 书,竟影响了邻国的现代化。讽刺的是,它在东瀛掀起波澜,在原生地却沉寂二十年。

历史的重量,有时需要时间渗透。

魏源完成名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了日本新一代 知识份子, 催成了明治维新。 (香港电台)

洋务自强:从思想到实践

1866 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来到林则徐故里——福州。这位当年的湘江夜话青年, 终于以实干者的身份,续写恩师的梦。他创设马尾船政局,造轮船、建学堂,主张 “师以长技以制夷”,以海防为国防之本。

受林则徐思想的影响,左宗棠创设马尾船政局,造轮船兴学堂,以海防为国防之本。(香港电台)

三年后,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建成中国首艘千吨级蒸汽军舰“万年清”。从虎门销烟 到福州造舰,从抗烟到造船,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灵魂的延续。

造船局的第一台蒸汽机诞生于 1871 年,那正是林则徐去世二十一年后。他曾在日记中 描画过蒸汽船的轮轴结构,当时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如今由中国人亲手完成, 梦,终于成真。

“万年清,就是林公想看到的那艘船。”博物馆的讲解员如是说。

万年清是中国首艘千吨级蒸汽军舰,由林则徐外甥创建。 (香港电台)

时代长河:思想的火种

历史从不孤立。林则徐启蒙了左宗棠与魏源;左宗棠实践了师夷自强之道;沈葆桢、 严复、边沁与船政学堂的学生们,继承了“开眼看世界”的责任。

到后来的近代中国,无数志士又在这条精神路上续行——从洋务运动、甲午送风,到 辛亥首义、五四觉醒;再到建国自强、改革开放;思路不同,初心相同:让中国再次 强盛于世界之林。

如同海浪,前赴后继;如同星火,代代不息。

永恒的回声

有人说,林则徐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他点燃了近代化的第一束火光。他未 见铁甲舰队的浩瀚,未闻洋务之起,更未见后人建起航母舰队的荣光。但若他能看见 2025 年的今日——航空母舰破浪、太空飞船升空——他一定会微笑。

因为他早已为这一切奠下信仰的根基。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湘江夜话”到“万年清”下水,从《海国图志》到“明治维新”,林则徐不是一 座铜像,而是一条思想的长河。这条河流,在两百年间不断向前——流过湘江、越过 伊犁、穿过太平洋的风。

照亮未来的光

历经两个世纪的中国,从蒙辱到自强、从闭关到开放,每一段曲折,都能在林则徐的 影子中找到源头。他教会我们:勇气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不计代价的坚守;学习不 是耻辱,而是拯救自己的力量。

如今,我们站在 2025 年的中国,看著自己的海岸线、飞机航母与蒸汽火箭,每一次浪 花拍岸,都是对那位远行者的回响。

林则徐走过的,不只是过去;他走出的,是中国未来的路。

林则徐不仅是销烟英雄,更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主张建构了中国走向美好未来的路。(香港电台)

香港电台历史人文纪录片《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逢星期六晚上 8 时 30 分,在港台 电视 31 播映。港台网站(tv.rthk.hk)及流动程式“RTHK 电视”同步播出节目及提 供重温。 节目详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linzexudocumentary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