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地下存沉寂425年“地震空区” 恐引发7.5级强震触发海啸
【编者按】近日,一项由中山大学、圣地亚哥大学及汕头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下方隐伏著一条已沉寂超过425年的地震空区——滨海断裂带(LFZ)。该断裂带在过去424年里曾发生四次7级以上的破坏性强震,最强一次甚至达到8级;最近一次在1918年,达7.25级。如今,大湾区周边700公里范围内虽未再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但表面的平静可能正是能量的累积,科学家将这种“静默状态”称之为“地震空区”。这片地震空区未来或引发7.0至7.5级地震,甚至触发海啸,对人口超7000万、经济高度发达的大湾区构成严重威胁。
该研究通过多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深海钻探,首次揭示该断裂带浅层结构及全新世活动迹象,发现其主断层累计位移最大达1.8公里,最近一次活动发生在大约1万年前。科学家呼吁,这一发现不仅为大湾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关键依据,也为全球类似沿海断裂带研究敲响警钟。尽管地震具体发生时间仍无法预测,但研究成果明确提示: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与公众防灾教育已刻不容缓。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构造地球科学】。
在中国南方的广阔海域上,珠江口安静地流入南海,孕育了一个人口超过7000万的繁荣区域——粤港澳大湾区。这里以其壮丽的天际线、繁忙的港口和不断崛起的科技产业闻名于世。然而,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之下,却隐藏著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威胁:一条沉寂了四个多世纪的断裂带,正在悄然积蓄能量,可能引发一场毁灭性的强震。
这个隐藏的威胁源自被称为“滨海断裂带”(LFZ)的地质结构。2024年中山大学地学院联合圣地亚哥大学以及汕头大学的科学家联合发表研究成果,表示过去424年间,这条断裂带经历了四次震级超过7.0的破坏性地震,最强的一次甚至达到了8.0级。然而,自1918年发生最后一次7.25级地震以来,这片断裂带似乎陷入了“沉睡”。大湾区周边的700公里范围内,至今未再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这种“静默”状态,科学家称之为“地震空区”。尽管表面平静,地震空区却常常是未来大震的潜在震源。
那么,为什么这片区域会成为科学家密切关注的焦点?答案在于地质学家最近获取的一些关键发现。通过多通道地震反射剖面分析和深海钻孔研究,科学家揭示了滨海断裂带的浅层结构和近期活动迹象。他们发现,这条断裂带由一条高角度的主正断层和数条次级断层组成,主断层最大累计位移达1.8公里,最近一次破裂活动发生在大约1万年前的全新世。尽管它的滑动速率较慢,但这种“静默”的状态可能正在为下一次强震积累足够的能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断裂带的地震潜力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基于断层长度和历史活动记录,科学家推测,这条断裂带可能引发震级高达7.5的地震。这样的地震足以对大湾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工业生产和人口安全造成毁灭性影响。此外,由于断层的倾斜角度和海底位置,这种地震还可能引发强烈的海啸,进一步加剧灾害的破坏力。
珠江口的滨海断裂带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它还为全球类似的活跃海底断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这条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如何演化?未来是否会发生贯穿整个断裂带的大型破裂事件?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事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安全,也为其他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敲响了警钟。
这片“沉寂”的地震空区,是否会成为未来一次强震的震中?随著科学家的研究深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接近。过去 424 年来,位于华南沿海的滨海断裂带 (LFZ) 经历了四次破坏性地震 (M ≥ 7)。这些地震事件导致以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约 700 公里的地震空区,该区居住著 7000 多万人口。尽管之前对深层地壳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海上地球物理调查有限,对地震空区内 LFZ 的浅层结构和近期构造活动仍然了解甚少。在此,我们提供了新的海上地球物理数据,以探索该地震空区内 LFZ 的浅层地壳结构和全新世活动。多通道地震数据显示,LFZ 由一个高角度铲状主正断层和几个次级正断层组成。主断层在浅层地壳结构中走向东北,倾向东南,是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控盆断层,累计位移为1.5至1.8 km。此外,单道地震数据分析和钻孔14 C测年结果表明,主断层最近一次活动发生在过去约10,000年内,最小垂直偏移量为1.2 m。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强调低频带断裂带在推断的地震空区内可能引发M w 7.0-7.5级强震。我们的研究强调了低频带断裂带对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构成的潜在地震危险性,同时也为评估全球活跃的海底断层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1. 简介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全球 90% 以上的地震活动发生在这些区域。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而言较为人熟知,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支持。与这些板块边界地区相比,大陆内部地区地震活动性较低,历史地震记录有限,常常被研究人员忽视,从而阻碍了对这些地区地震灾害的评估。在大陆内部地区中,近海区域由于靠近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而具有特殊重要性。确定活动断层的位置、了解其几何结构并评估其活动性对于评估这些地区的地震灾害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上地球物理勘测的局限性,人们对许多近海活动断层仍然知之甚少。
滨海断裂带 (LFZ) 是南海 (SCS,图 1 ) 北部伸展大陆边缘最活跃的近海断裂,界定了南海减薄陆块与华南典型陆块的边界。该断裂带经历了与南海裂谷作用和扩张有关的覆杂构造演化 。LFZ 的近期活动以一系列历史上破坏性地震为特征,根据历史地震目录,包括 4 次 M ≥ 7.0 地震( 1600年M7.0 地震、 1604年 M8.0 地震、1605 年 M7.5 地震和 1918年M7.25 地震)和 17 世纪以来18次 M 6.0 ~7.0 地震(图 1)。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地区在过去424年中未发生过7.0级以上地震。该地区是地震空区的一部份,该空区绵延约700公里,面对著人口稠密、超过7000万的地区。地震空区假说认为,活跃板块边界中相对于边界其余部份近期未发生破裂的一段,被视为地震空区,未来更有可能发生地震。因此,有必要对地震空区内低频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估。
尽管地震空区内低频断层 (LFZ) 的构造和近期活动意义重大,但对该地区的研究却很少。先前对包括低频断层 (LFZ) 在内的海上活动断层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卫星图像、航空磁学、地震活动性 和地表破裂研究。最近的地球物理勘测对低频断层 (LFZ) 下方的地壳速度模型提供了深刻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答,包括低频断层的精确位置。鉴于低频断层 (LFZ) 靠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且有大震历史,迫切需要对其构造和近期活动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利用多种数据源,包括多通道和单通道地震反射剖面以及连续取芯钻孔,对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附近地震空区内低频断层带(LFZ)的结构和全新世活动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些数据源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深度对低频断层带的结构架构进行成像,从而深入了解断层的几何形状、断距和近期破裂活动。此外,钻孔勘测和测年结果有助于确定观测到的断距特征的年代,并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2. 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界的浅水区。该大陆边缘地震活动活跃,其特征是走向各异的断层网络 ,主要包括北东向、北东-东向和次要的西北向断层群。北东向断层主要为斜向伸展断层,伴有右旋走滑运动,与南海海底扩张有关,代表了华南沿海的主要构造走向。
北东向低速断层带位于浅水区内陆架向中陆架过渡带,具有显著的重力和磁力异常(图 1)。低速断层带倾向南或东南,在 15 至 20 km 深度处形成一个陡倾低速带。低速断层带两侧地壳结构差异明显。珠江口宽角地震剖面显示,低速断层带为低速带 ,断层穿过整个地壳,抵消了莫霍面不连续面 。西北翼由一个正常的大陆块体组成,而东南翼则显示出大陆块体的特征性伸展减薄。因此,根据低垂带两侧明显的沉积充填特征和深部地壳结构,提出低垂带界定了南海块体与华南块体的边界。
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是强度较低到中等、频率较低、浅层(图1),主要受北东向和西北向断层控制。然而,尽管如此,该地区仍有可能经历8级地震烈度 ,并被认为是可能发生7.0级或7.5级破坏性强震的地区。
3.数据和方法
3.1 多通道、单通道地震数据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 2017 年采集的 1950 km 地震数据(图 1)。这些数据包括在 Dangan 群岛(DI)附近获得的 7 个多道地震剖面,双向走时(TWTT)为 5 秒,1 个单道地震剖面,双向走时为 200 毫秒(图 1)。多道地震勘探由 Kan407 船进行,该船配备六个气枪阵列,总容量为 260 立方英寸,工作气压为 2000 磅/平方英寸。气枪以 80 秒的间隔发射,相当于在船速为 5 节时射程约 200 m,并在 5 m 的深度处拖曳。接收阵列由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600m长的96通道MicroEel模拟地震固体拖缆组成,道间距6.25m,5s,采样率为0.5ms。对于深度转换,我们使用2000m/s的速度将时间值转换为深度测量值。此外,通过带有Boomer震源的SIG 2 mille浅地层剖面仪获得了高分辨率单通道地震勘探数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用于导航和炮点计时,以及记录每个炮点的位置。电缆采集工作频率范围为10~1000Hz,声源能量在200~300J之间。对地震数据采集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声源能量为250J,采样频率为12000Hz。调查剖面地震数据的垂直分辨率在0.5至1米之间。
这些地震剖面的解释层与已发表的石油钻孔地层相对应,将新生代充填层划分为五个层序(图2)。这些反射层与沿内陆架至中陆架界定的岩石地层单元边界相对应。断层的位置是通过断层表面反射以及上盘和下盘的断层截止点识别的。
3.2. 钻孔年代学数据
沿单槽剖面S6(水深42.4 m)钻探了一个深度为110 m的钻孔(NC3)。NC3(东经114.53°,北纬22°05′)连续取芯钻孔穿透了由粘土、泥浆和细砂组成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序列。岩心采用AMS 14 C测年,并使用OxCal v4.4和Marine 20曲线进行2δ误差校正。样品NC3-65、NC3-515和NC3-704-706分别对应距今3110-2707、9413-8877和9927-9373 cal. yr BP,表明地层年代可靠。
3.3. 扩展指数
扩张指数 (E) 是反映特定断层在地质时期活动性的指标。它表示为 E = T d / T u,其中 T d表示上盘厚度,T u表示下盘厚度。扩张指数有三种解释:(1) 正扩张指数 (E > 1):表示断层一直处于活动状态,随著时间的推移导致显著的延伸和位移。这表明该地区经历了裂谷作用或正断层作用等构造活动。(2) 零扩张指数 (E = 1):表示断层不活跃或活动性极小。这表明断层处于构造稳定期,没有显著的延伸或位移。(3) 负扩张指数 (E < 1):表明断层经历过挤压力,导致缩短而不是延伸。这可能是由于逆冲断层或褶皱等构造过程造成的。
4. 自由贸易区的结构架构
为了阐明粤港澳大湾区附近低频断层带的几何结构,我们展示了一条横跨珠江口盆地北部的区域性多道地震反射剖面,以及六条覆盖主断层的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图1右下插图中的紫色线)。根据其结构特征,研究区内的低频断层带沿走向可分为东段和西段。断层的东段由四条地震剖面描述,西段由两条地震剖面约束(图1)。
4.1 珠江口低洼地带区域结构
区域多道地震剖面 Z11(图 3)清晰地展现了断层和沉积特征。该剖面揭示了基底深度的显著变化。在地震剖面西北方向的担杆群岛(图 1中缩写为 DI )附近,基底非常浅,仅约 0.25 s (TWTT)(约 250 m)。相比之下,在西南部,基底埋藏较深,深度约为 1.6–3.0 s (TWTT)(约 1600–3000 m)。沉积物厚度的突变,加上断层面反射的证据,表明存在一个向海倾斜的正断层 (F1),它控制著区域构造框架。
基底(Tg)向南逐渐变浅,形成一个不对称的伸展半地堑,在F1的影响下,半地堑内充满新生代沉积物。基底深度从半地堑向西南方向逐渐增加,最终稳定在2.5~3.0秒(TWTT)(~2500~3000米),其间可见几条北东向的次级正断层的交汇(图3)。
正断层 F1 被解释为 LFZ 的主断层,经历了覆杂的构造演化,包括扭压事件和同裂谷期伸展或扭张变形的重新激活。F1 的累积断距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最大累积位移为 2.2 秒 (TWTT)(~2200 米),基底偏移量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次级正断层的最大累积位移范围为 10 至 50 毫秒 (TWTT)(~20–50 米)(图 3)。为了更详细地分析该断层带的结构,我们选择了 LFZ 上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多通道地震剖面。这些剖面将进一步揭示研究区内的断层几何形状和变形模式。
4.2. 东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 LFZ 东段的构造,我们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多通道地震剖面 Z12,然后将其与此段内的其他三个多通道地震剖面进行比较。剖面 Z12(图 4)的解释揭示了一个充满新生代沉积物的伸展半地堑,其特点是断层面和断层截止,勾勒出断层的浅部(图 4插图)。虽然断层突破到很浅的深度,但并未到达海底。F1 下盘的沉积厚度约为 0.2 s (TWTT)(~200 m),但跨断层厚度突然增加到 3.0 s (TWTT)(~3000 m)在其上盘。总体而言,剖面 Z12 展现出与相邻 Z11 剖面北部相似的结构(图 3)。通过不同剖面测量,F1 的落差呈现下倾增加趋势,最大累积位移为 2.6 秒(TWTT)(~2600 米),由基底的偏移记录。
剖面 Z10、Z14 和 Z6(图 5、图 6和图 7)也表现出与剖面 Z11 和 Z12(图 3和图 4)类似的特征,包括主正断层 F1 的存在,它控制著珠江口盆地北部半地堑的几何形状。为了量化 F1 沿走向的滑动差异,我们在所有多道地震剖面中测量了基底顶部的偏移量。剖面 Z12、Z11、Z10、Z14 和 Z6 的结果分别为 2.6、2.2、2.0、1.7 和 1.2 s (TWTT)(~2600、2200、2000、1700、1200 m)。F1 的滑动向西南方向减小,相应地,半地堑的宽度也减小。根据这一观察,我们推断东北部比西南部经历了更广泛、更持久的构造变形(图3、图4、图5、图6和图7)。
4.3. 西段
我们研究区域内 LFZ 的西段在深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几何形状,与东段观察到的形成对比。剖面 Z03(图 8)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性例子,显示存在两个断层 F1 和 F2,它们的尖端在视图中重叠(图 1)。F1 下盘的基底深度约为 0.6 s (TWTT)(~600 m),在 F1 上盘增加到 0.65 s (TWTT)(~650 m)。在 F2 上,基底深度突然从 1.0 s (TWTT) 增加到 1.8 s (TWTT)(~1000–1800 m)。然而, 剖面 Z01 (图9 ) 描绘了不同的情景, 基底深度在 F1 处从 0.9 增加到 1.9 s (TWTT) (~900~1900 m), 而在 F2 处深度仅增加 0.3 s (TWTT) (~300 m). 因此, 通过比较剖面 Z01 和 Z03 中半地堑的累计位移和宽度, 可以明显看出西南部比东北部经历了更大范围和更长持续时间的构造变形 (图8和图9 ).
5. 断层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对低垂带长期构造演化和近期破裂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浅层地震剖面和担杆列岛附近海域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图4),通过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和测量(图10 a、d 和图11 b ),利用扩张(生长)指数(图10 b、e 和图11 c )和断层落深剖面(图10 c、f 和图11 d )分别表征新生代正断层的运动学历史和晚第四纪活动的历史。
扩展指数图(图10)表明:扩展指数大于1(E > 1),表明新生代存在同伸展沉积;扩展指数随深度增加,表明新生代活动性随时间减弱。对比同一地层段的Z10和Z01剖面半地堑的扩展指数(图10a,d),东段断层滑动速率大于西段。断距图显示了随深度累积的位移,证实了断层F1为长期活动的正断层。这些结果共同表明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断层F1在Tg至T20沉积层段一直处于活动状态。
6.讨论
6.1. LFZ的结构架构
研究结果表明,低频带由多条北东向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其中以F1和F2等突出的正断层宽度为25~60km(图3),等深线位于40~50m之间。低频带的主要特征是一条高角度正断层,其走向主要为北东至北东-东,倾向东南,并伴有多条次级正断层。这条主断层是珠江口盆地北部地区的控盆断层,在3s震级时间(TWTT)内,以~2000m/s的恒定速度计算,其最大累计位移分别为1.5~1.8km(图10)。虽然先前的研究表明 LFZ 是一个向东南倾斜且具有显著累积位移的深地壳断层,但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在分段断层带的不同多道地震剖面上观察到的不同几何特征 。万山隆起带是LFZ的北缘(图1),该地区的特点是断层陡坎高近 130 m。我们将断层的位置与该地区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进行了比较(图 12);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约束的 LFZ 段对应于拉长的重力高点和宽阔的重力低点之间的陡速度梯度,我们分别将它们解释为与断层相关的下盘高点和上盘沉积中心。
在研究区内陆缘断层带东北缘汕头沿岸海域, 断裂主要活动期发生于晚侏罗世, 切穿了下上新统沉积层, 但对第四纪沉积层无影响; 在西段上川岛(图1中缩写为SI )附近, 断裂的强烈活动期主要发生于早中更新世, 珠江口党杆列岛一带的断裂则活动于晚更新世; 总体来看, 陆缘断层带由一系列起始于不同地质时期的断裂组成, 上新世以来断裂活动明显, 尤其靠近党杆列岛一带。
6.2 全新世低地壳带变形
为认识断层F1的近期活动性,沿多道地震剖面Z12(图4 )对位于断层F1最上部的单道地震剖面S06(图11 a )进行了解释。在T20层以上识别出5个沉积界面,标记为L5至L1,并解释了6个次级界面,从而揭示了断层F1的最新活动性(图11 a、b )。对比L5至L1沿F1方向的累计位移,发现滑动量呈减小趋势,最小位移值为1.4毫秒(TWTT),位于15毫秒(TWTT)的深度处。取上部150毫秒(TWTT)的恒定速度~1700 m/s,计算得出S06断层段的最小断距为1.4毫秒(TWTT),相当于深度1.2 m,距海底12.8 m(图11 c,d)。扩张指数图和断距图显示,同伸展沉积一直持续到晚第四纪(T20时代之前)。
此外,在最小断层错距点之间,我们对两个14 C样品进行了测年,时间窗口分别为距今9413-8877和9927-9373 cal yr (图11 )。这一结果与基于地磁古强度的测年结果和从邻近地区浅钻孔样品中获得的14 C年龄一致。这表明,在断层F1上盘~16 m深处的沉积物年龄为~10 ka。主断层F1的上盘和下盘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沉积速率差异,在过去的10 ka中,沉积速率分别为160 cm/ka和~4 cm/ka。这些结果强调,断层F1的最近一次破裂活动发生在全新世,这是首次有记录的发现。
6.3. 对地震空区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评估研究区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评估地震风险。为了评估地震空区内低频带区的地震危险性,我们应用经验关系式将地下破裂长度 (RLD) 和平均位移 (AD) 与最大可能地震震级联系起来。对于第一组关系,矩震级 ( M w ) 是 RLD 的函数:M w = 4.34 + 1.54 × Log (RLD) ,以及M w = 3.5 + 2.17 × Log (RLD)。使用测量的每个段的断层长度(75 公里和 140 公里,图 12),我们估计断层的东段和西段分别能够发生M w 7.2 和 7.5 级地震,以及 7.6 和 8.1 级地震。使用 1.2 米的平均位移,缩放定律预测M w为 7.0 ( M w = 6.64 + 0.16 × Log (AD))(图 10和图 11)。假设平均表面位移为 2.0 米,缩放定律预测M w为 7.1,固定破裂宽度为 30 公里(图 3和图 8)。
本研究评估的最大可能发生地震震级(M w 7.0–7.5)与邻近地区有记录的历史地震活动大致相符。然而,对于地震空区各段是否会以单一贯穿性事件或多个雁行性事件的形式破裂,尚不确定。无论哪种情况,断层的陡倾角都会导致海底发生显著位移,从而增加海啸的风险。这些震级估计值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可能遭遇比之前预测的更强烈的地面运动,并可能遭受更具破坏性的影响。
尽管晚第四纪的滑动速率非常缓慢(小于1毫米/年),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低频带区可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社区重要的地震灾害源。这凸显了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限定晚第四纪的滑动速率、地震震级和覆发间隔。对低频带区进行此类研究将使我们能够继续完善其沿走向的构造结构和近期活动,从而有助于改进对这一人口稠密、工业化地区的地震灾害评估。
7.结论
本研究为珠江口低倾角断层带(LFZ)的构造特征和近期破裂活动提供了新的见解。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的采集和分析,我们在LFZ内识别出一条主要的高角度正断层以及几条次级正断层。主断层主要走向为东北向,倾向东南,是珠江口盆地北部地区重要的控盆断层,最大累计位移在1.5至1.8公里之间。利用单道地震数据、14C测年和已发表的钻孔地磁古强度,我们确定主断层的最新活动发生在全新世,最小偏移距为1.2米。这一发现强调了LFZ带来的地震危险性,表明其可能成为强烈破坏性地震的震源,估计震级在M w 7.0至7.5之间,沿著推断的地震空区。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珠江口低频带的结构特征和地震活动,强调了进一步研究以完善我们对该地区地震灾害的认识的重要性。
在表面平静的粤港澳大湾区下,隐藏著一条沉睡已久的地质“杀手”——滨海断裂带(LFZ)。尽管它已经沉寂了400多年,但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片断裂带可能积蓄了引发7.0至7.5级强震的能量。这样的大地震对这个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区域而言,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近年来,通过多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深海钻孔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LFZ的覆杂结构和最近的活动迹象。这条断裂带的主断层是一条高角度正断层,其最大累计位移达1.8公里,并在过去1万年内经历了破裂活动。尽管滑动速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著安全无虞,反而可能是一次更大规模地震的信号。
然而,地震空区的“沉默”并非孤立现象。全球许多活跃断裂带都可能经历类似的“休眠期”。这种现象通常被认为是地壳运动在积累压力,为未来的释放做准备。问题在于,我们无法确切预测这种释放会在何时发生。科学家可以通过断层长度、历史活动记录和钻孔测年等方法推测可能发生的震级,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依然是一个谜。这正是滨海断裂带研究的重要性所在。它不仅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在地震风险,也为全球类似的地震空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研究LFZ的结构和活动规律,科学家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断裂带如何积累和释放能量,并改进对未来地震的评估方法。这对于全球其他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像旧金山湾区或东京湾这样的高危区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来说,这些发现同时也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地震风险并非遥不可及的威胁,而是需要长期关注和应对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加强建筑抗震能力,还是完善紧急预案和公众教育,都需要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毕竟,与其在灾难降临时措手不及,不如提前做好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滨海断裂带的研究也引发了我们对自然地质活动的深刻思考。地球的“安静”表面下,始终在进行著无声的运动。这些运动塑造了我们的山川河流,也孕育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它们也可能带来无法避免的灾难。如何在欣赏地球之美的同时,学会与这些地质力量和谐共处?这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或许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减少它对人类的影响。滨海断裂带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地质活动的追溯,也是对未来地震灾害的预警。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多么进步,自然的力量始终不容忽视。当下一次地震来临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不仅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提问,也是对全球所有地震多发地区的提醒。面对地球未知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行动将是最好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