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屋脊上的非遗 脊兽——皇家建筑的神兽军团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当大家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群,总会被宏伟的布局规模所震撼,然而,大家或许未曾注意到,这些古建的屋脊上,静立着一群神秘的“天空守卫”——脊兽。
这些琉璃烧制的小兽不仅是装饰,更是中国传统礼制、信仰及工艺的结晶。从宫殿到皇家庙宇,它们以怎样的形态诉说千年的故事?

北京故宫:脊兽数量代表皇权秩序?

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北京故宫的脊兽最具代表性。

从领头的“骑凤仙人”到压阵的“行什”,每尊脊兽都有其独特寓意:龙象征天子威仪,凤代表祥瑞,狮子彰显勇武,海马与天马寓意皇权通达四海,狎鱼镇火,獬豸(粤音:“蟹治”)明辨是非,斗牛镇水,行什防雷。

“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有严格等级规定。太和殿每条屋脊上,都有10个脊兽,为全国唯一。(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若大家擡头细数屋顶上的脊兽,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些琉璃小兽的数量,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着宫殿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太和殿作为故宫最高级的宫殿,有10只脊兽傲立簷角,走到后宫区域,宁寿宫减为9只,而东西六宫只剩下5只。

脊兽的排列次序讲究,通常以骑凤仙人为首,紧接着是动物造型的小兽。(Getty/当代中国授权)
故宫建筑群的脊兽由黄琉璃瓦制作而成,属于等级最高的瓦件。(Getty/当代中国授权)

它们由官式琉璃烧造技艺制作,这种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釉色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鲜亮如新。

这些静坐屋脊的神兽,仿佛穿越百年的宫廷“身份卡”,无声诉说着故宫森严而有趣的礼制故事。

北京颐和园:庄严之余 脊兽还能与山水入画?

在颐和园,脊兽展现出与故宫截然不同的风貌。这里的脊兽少了几分宫廷的严肃,反而多了几分园林的灵动与诗意。

颐和园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排云殿的脊兽,虽然仍然遵循皇家规制,但这些脊兽的姿态更加生动活泼。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耸立于万寿山巅,其屋顶脊饰精美,既保持皇家规制,又与周围山水意境相融。(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颐和园的脊兽少了几分宫廷的严肃,更多的是园林的灵动与诗意。(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颐和园内的脊兽,与远方的山水、建筑群的彩绘相呼应,在庄重中透出诗意。(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脊兽与彩绘相映成趣,有的造型写意洒脱,有的则精致细腻,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这些变化纷纷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艺术创造力。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颐和园中不同建筑的脊兽也各有特色,有的造型写意洒脱,有的则精致细腻,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这些变化纷纷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艺术创造力。

建议大家可以重点欣赏排云殿、佛香阁等主要建筑的屋脊,感受这些脊兽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不妨试着比较它们与故宫脊兽的异同,相信让大家对中国古建筑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沈阳故宫:满汉文化交融的脊兽艺术

作为清入关前的皇宫,沈阳故宫的脊兽艺术展现出满汉文化交融的独特风貌。

沈阳故宫的脊兽常采用萨满教图腾元素,如矛隼、鹿等象征骑射民族的纹样。

沈阳故宫大政殿,铺满黄琉璃瓦镶绿剪边,融合满汉蒙文化元素,为清代早期举行大典和议政的重要场所。(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其中,大政殿的五彩琉璃螭吻造型夸张,张口吞脊的姿态充满张力,与北京故宫宫殿的庄重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除此之外,清宁宫的脊兽设计亦尤其特别,将满族的原始信仰与汉族建筑形制相结合,屋脊上的蹲兽不仅有传统的龙凤造型,还出现了象征森林之神的熊形兽件。这些脊兽由当地烧造,釉色浓艳,线条粗犷,保留了关外工艺的特色。

沈阳故宫的脊兽常采用萨满教图腾元素,如隼、鹿等象征骑射民族的纹样。(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沈阳故宫,崇政殿与左翊门飞簷上的鸱吻垂兽、脊兽与五彩琉璃蟠龙。(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沈阳故宫的脊兽不仅是建筑构件,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2004年,沈阳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独特的脊兽艺术也因此获得更多关注与保护。

曲阜孔庙:脊兽还能呈现儒家色彩?

最后一站来到山东曲阜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最高规制庙宇,其脊兽艺术处处体现出儒学的影响。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主要建筑之一,同时亦是孔庙内最宏伟高大的建筑物,这里的屋脊采用最高等级的黄色琉璃瓦,脊兽数量有9只,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规格。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最高等级庙宇,大成殿是其核心建筑,殿前浮雕龙柱和脊兽装饰精美绝伦。(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曲阜孔庙的脊兽造型端庄典雅,体现了儒家的美学理念。(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曲阜孔庙大成殿上的脊兽数量有9只,规格仅次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只是没有“行什”。(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这里的脊兽造型端庄典雅,制作工艺虽然传承了宫式做法,但在细节处理上却更显含蓄内敛,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美学理念。虽然曲阜孔庙建筑群大多经过精心修复,但在工艺上仍严格遵循传统,延续着这座文化圣地的历史风貌。

下一期,我们将南下岭南,探寻屋脊上另一种惊艳的立体艺术——灰塑,看匠人如何以石灰为笔,在风雨中绘出永不褪色的故事。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解锁全国“窝囊游”3大新玩法 不做特种兵要“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