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8盏巨型宫灯是日本人设计?

撰文: 当代中国
出版:更新:

每到国庆等重要节日庆典,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都会挂起巨型的大红宫灯,大家是否知道这8盏宫灯的由来?有报道说它们是两个日本人的设计,真的吗?

周恩来敲定设计方案

巨型宫灯登上天安门城楼,始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图为油画《开国大典》,画中可清楚看到悬挂在梁上的宫灯。(网上图片)

天安门始建于明代,已有600多年历史,而传统宫灯制作的技艺则更加古老,但巨型宫灯挂上天安门城楼,却是始于当代。更具体说,是始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举行前,当局着手整修和装饰天安门广场和城楼。当时设计人员赶制了20幅草图,送交建国后担任总理的周恩来审阅,周恩来马上看中了其中一幅:天安门城楼十个廊柱间悬挂8盏巨型红宫灯;两侧分展8面红旗。

周恩来认为,红宫灯、红旗,天安门红墙,协调一致,既符合中国传统和民族风格,又能充分体现出开国大典浓厚的喜庆气氛。

该设计出自何人手笔,因为当时缺乏明确文字记录,后来出现了两个主流媒体都曾引用的版本:一个是美术家钟灵和画家张仃,他们是开国大典美术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另一个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的两位日本人小野泽亘和森茂。

左翼美术家 日籍解放军

小野泽亘在中国生活期间还取了一个中文姓名,叫“萧野”。图为晚年的小野泽亘。(网上图片)

为甚么会是日本人?他们是“外聘”的设计师吗?这版本显得更传奇、更吸睛。

小野和森茂都是毕业于日本专科学校的左翼美术家,当时都大约三、四十岁。他们很早就来到了中国,又因为政治取向,辗转到了中共中央所在的陕西延安,还加入了解放军,从事舞台美术设计等与宣传有关工作。因为这背景,他们直接参与了开国大典筹备工作。

到底那个版本更可信?近年官方媒体一篇文章或可供一点线索。该文作者参考了当时的影像资料,认为是张仃、钟灵等人绘制了天安门广场布置效果图,而小野和森茂则“一起对天安门广场布置效果图作了更为精细化的处理”。

无论如何,开国大典布置的焦点和难点,都落在巨型宫灯上,因为它们尺寸之大前所未有。

“里面可以蹲坐三四个人打扑克”

宫灯有两米多高,要数名工作人员合作才能把它挂上城楼。(网上图片)

此后小野和森茂等工作人员为此跑遍北京城,终于找到能够制作巨型宫灯的工匠。因为宫灯实在太大,不好搬运,工匠只好带着徒弟们到天安门城楼上即场制作。经过3天3夜赶工,8盏巨型宫灯在“十一”前的一天终于完成。

宫灯骨架以铁棍竹片等构成,外面包裹红士林布,每个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80公斤,“里面可以蹲坐三四个人打扑克”。挂上了巨型宫灯,天安门城楼显得更喜庆、更壮观。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在宫灯映照下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自此,巨型宫灯成了天安门城楼不可缺少的元素。

内地传媒报道,开国大典的8盏巨型宫灯“一挂就是45年”,直到1994年天安门城楼装修,它们才被新一代折叠式宫灯所代替。新宫灯外观和大小不变,虽然用上了弹簧钢材制作,重量较大,折叠后体积却只有老宫灯的十分之一。

退役宫灯拍卖 1,380万人民币成交

天安门城楼平时不会挂上宫灯(上),到重要节日和特别日子,8盏宫灯才会出现(下)。(getty/当代中国授权)

至于退役的老宫灯,其中一对被拍卖,成交价达到1,380万元人民币,部份款项捐赠北京山区和希望工程。

新一代宫灯为何要做成可以折叠?相信是要便于搬运收藏了。很多人即使到过北京、看到过天安门,亦未必注意到天安门城楼上平时是没挂宫灯的,只有到了国庆、春节,或其他重大庆典时,巨型宫灯才会挂在廊柱之间的木梁上。也因如此,大家要亲眼一睹宫灯的真容,还需要有合适时间。

图为2025年9月24日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图中可见“祝福祖国”花坛已亮相,但城楼的灯宫灯要到国庆前夕才会挂上。(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最后再补充两点。首先,天安门城楼挂巨型宫灯始于开国大典,但在此之前两、三个月的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集会上,天安楼城楼就首次挂起了7盏宫灯(与“七七”相契合),惟尺寸与后来的巨型宫灯无法相比。

其次,刚才提到的日本人小野和森茂,上世纪50代已返回祖国定居。有报道称,小野此后曾活跃于日本漫画界,惟他在中国的事迹较少被提及。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广东有一个潮州 台湾也有一个潮州?|潮汕之四|神州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