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有猫?中国瓦猫寻踪:穿越云南的神秘符号,屋脊上的非遗

撰文: 当代中国
出版:更新:

漫步在云南的传统村落,一擡头,总会与屋脊上那些“张牙舞爪”的陶偶不期而遇——它们瞪圆双眼、咧开大嘴,既像猫又似虎,这就是云南独有的瓦猫。
这次,我们深入云南呈贡、玉溪、鹤庆、剑川四地,带大家解锁“瓦猫寻宝地图”,感受从屋顶神兽到文创萌物的奇妙蜕变。

呈贡瓦猫:又凶又萌的护宅神兽

位于昆明东南方的呈贡,是云南​​瓦猫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片滇中高原上的陶土之乡,孕育出了独特的瓦猫造型。

瓦猫是一种云南传统脊兽,以老虎为原型,常置于屋顶正脊、飞檐等处,具有镇宅辟邪和招财纳福的寓意。(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呈贡瓦猫最显著的特征是胸前镶嵌的八卦图案,搭配圆瞪的双眼和外吐的舌尖,形成了一种“又凶又可爱”的独特气质。当地匠人遵循古法,采用红陶土为原料,经过揉泥、塑形、阴干、烧制等多道工序,最终造就出这些守护千家万户的屋脊精灵。

昆明呈贡瓦猫,采用红陶土为原料,经过揉泥、塑形、阴干、烧制等多道工序制成。(网上图片)
呈贡汉族黑釉瓦猫咪呈踞坐姿,身躯简练,其造型威猛,怒目獠牙,胸前饰有八卦。(与滇瓦猫@小红书/当代中国授权)
除了汉族瓦猫,呈贡还有彜族瓦猫,胸口带有菱形八卦牌,耳朵树立,眼睛大而突出,其实威风凛凛。(网上图片)

在呈贡的村落间,几乎每户人家的正房屋脊上都能见到这些瓦猫的身影,它们或保持陶土本色,或施以釉彩,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

玉溪瓦猫:青花瓷技艺融入制作

毗邻青花瓷古窑遗址的玉溪,将源远流长的制瓷技艺融入了瓦猫创作。这里的瓦猫少了几分狰狞,多了几分温润,通体散发着青白釉色的雅致光泽。

玉溪瓦猫的造型线条柔和,体型匀称,常与当地生产的陶罐、陶碗等日用器皿一同入窑烧制。

与云南地区的瓦猫不同,玉溪的瓦猫造型更柔和,像留胡子的巫师。(网上图片)
毗邻青花瓷古窑遗址的玉溪,将源远流长的制瓷技艺融入了瓦猫创作。如今诞生了许多用青花瓷制作的瓦猫雕塑。(与滇瓦猫@小红书/当代中国授权)

在当地人看来,瓦猫不仅是镇民的守护神,还是一尊尊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漫步在玉溪的传统街巷,不难在门楣、照壁等处发现这些含蓄典雅的瓦猫,它们与青砖黛瓦的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鹤庆瓦猫:大嘴巴驱邪纳吉

来到大理鹤庆,这里的瓦猫受白族多元信仰的影响,造型变得极为夸张——头部大过身体,巨口怒张如盆,双眼鼓凸,仿佛要吞噬一切邪祟,相比其他云南地区的瓦猫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制作鹤庆瓦猫的过程中,匠人会选用青、白、红、黄四色陶土混合,透过手工塑形,运用捏、搓、刻等技法塑造五官细节,创造出形态各异的瓦猫。

鹤庆瓦猫,有个独特之处,就是拥有夸张的大口,且腹部中空,寓意“吞金屙银”的财富象征。(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在云南大理,大大小小的房屋上,都会摆放着极具白族特色的鹤庆瓦猫。图为大理丽江古城。(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这些作品最终被送入传统龙窑,经过七天七夜的高温烧制,搭配彩绘镶嵌工艺,使鹤庆瓦猫兼具防水功能和艺术性。

在鹤庆的白族村寨中,安置瓦猫是一项庄重的仪式,需要请专人测算方位,确保瓦猫面向吉位,以期达到最佳的守护效果。

安置瓦猫是一项庄重的仪式,需要请专人测算方位,确保瓦猫面向吉位,以期达到最佳的守护效果。(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剑川瓦猫:以黑陶唤醒千年记忆

同样位于大理的剑川,是云南黑陶技艺的重要传承地,这里的瓦猫承载着千年黑陶工艺特色。

剑川瓦猫以当地特有的红土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柴窑还原烧”技艺,最终呈现出深沉如墨、坚硬如铁的独特质感。这种古朴的黑色,不仅赋予了瓦猫沉稳内敛的气质,更彰显出白族匠人对材料本质的深刻理解。

剑川瓦猫,以当地特有的红土为原料,烧制出来的瓦猫呈黑铁色,极其独特。(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在剑川地区,随处可见这些黝黑质朴的瓦猫屹立在传统民居的屋脊上,古朴气派。(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如今的瓦猫已不再局限于建筑装饰,更衍生出各式文创产品,让这项传统非遗走进了现代生活。(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在剑川的沙溪古镇和甸南镇,随处可见这些黝黑质朴的瓦猫屹立在传统民居的屋脊上,它们造型古朴,线条简练,古韵盎然。

如今,云南瓦猫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匠人开发出微型摆饰、茶宠、香插等文创产品,让瓦猫从屋脊走入日常生活。这些创新延续了瓦猫的文化内涵,使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寻访脊兽:皇家建筑的神兽军团|屋脊上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