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滇缅公路:南洋机工、飞虎队 不应被淡化的抗战记忆
香港虽然并非南洋华侨机工的主要招募地,但在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机工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2015年17家香港媒体联合赴畹町采访抗战文化的往事,10年后香港新闻联再次组织香港媒体重走滇缅公路,缅怀关于南洋华侨机工这段贡献跨越国界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港口和交通要道,切断了国际社会对华援助的绝大部份路径。为了维持抗战,国民政府必须在中国西南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当时唯一的可能,就是从云南连接至当时英国的殖民地——缅甸,再利用缅甸仰光港接收物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滇缅公路被提出,并迅速得到批准。
在缺乏现代工程机械的情况下,20多万云南各族民众用自己的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辟道路。由于抗战时期,青壮年大多已上前线,所以滇缅公路的工人绝大部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用锄头、撬棍、箩筐和炸药,耗时9个月完工。由于面临疟疾、瘴气的威胁,伤亡率极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新开通的滇缅公路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运输通道,堪称“抗战生命线”。但公路通车后,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运营和维护。当时国内极度缺乏熟练的司机和修理工。南洋华侨机工就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应运而生。
在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之下,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回国,放弃优渥生活,分批次回国支援,承担起了这条公路的运输任务。招募、选拔和集结南侨机工的核心机构是设在新加坡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南侨机工从东南亚出发回国的路线主要有三条,分别是经由越南、缅甸和香港。这意味著有一部份机工是乘坐海船抵达香港后,再辗转前往云南昆明集结。
从1939年至1942年,南侨机工们在滇缅公路上共抢运了约50万吨军需物资,这其中包括武器、弹药、药品等。由于滇缅公路路况险峻,环境恶劣,机工们不仅要面对悬崖坠车、疟疾横行,还需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据统计,有超过1000名南侨机工牺牲在这条公路上。
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并攻入云南西部,占领了滇缅公路的末端,导致这条陆上通道被切断。这个时候,中美两国被迫开辟了“驼峰航线”。由中国政府出资,美国退役飞行员陈纳德组建和指挥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因其队徽为插翅飞虎,被称为“飞虎队”。在装备和数量劣势下,飞虎队运用灵活的战术,在空战中击落、击毁大量日机。
飞虎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护航滇缅公路,保护运输车队免遭日军飞机的空袭。飞虎队,是中美两国共同反法西斯的历史见证。
可以说,滇缅公路是支撑中国抗战的“地面大动脉”,而飞虎队则是守护这条动脉的“空中之盾”。一陆一空,相辅相成。当年飞虎队招揽美国飞行员,每月600美元,如能击落一架日军战机奖励500美元。相较于美国飞行员待遇的优渥,南洋华侨技工纯粹是凭借一颗爱国心。
根据1939年2月7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布的第六号通告,回国服务的机工每月薪金为国币30元,如驾驶及维修技术兼长者可酌情增加。这份薪水在当时更多是象征性的。这与他们在南洋的收入形成了巨大反差:据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记载,一位新加坡英商汽车公司的修机工,在南洋月收入达坡币二百余元(约合当时的法币七百元),仍自甘牺牲回国。而更加残酷的是,滇缅公路因缅甸沦陷被切断后,南洋华侨技工组织被拆撤,又约有1000人左右的技工留在国内,连30元的生活保障都无法获得,生活水深火热。
据第九批南侨机工韩仕元的儿媳妇、五华区大观侨联副主席蒋玲华拿出了厚厚的历史遗物,是当年韩仕元所记录的点点滴滴。他在新加坡时就将每月薪水捐献给国家,当开始招南洋技工时他又毅然回国。连续30多年不间断的递交党员申请和复查。这就是一代人爱国的方式。
2022年,最后一位南洋华侨技工离世,但这段历史不能因此被遗忘。云南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它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更是一条生命线、最前线和国际桥梁。这段历史,应该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