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贸易战 正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方保侨

撰文: 方保侨
出版:更新:

上星期于韩国釜山的中美贸易谈判刚刚结束,谈判结果让双方有一个一年的喘息期,而“稀土”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人称稀土为“工业的维他命”,也有人说它是“地缘政治的魔法粉”。这十七种珍稀金属元素,正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的神经,甚至成为大国角力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火中,中国再次扮演主角。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5年的数据,中国以约四千四百万吨的储量位居世界第一,远超位居第二、储量约二千一百万吨的巴西。其后序为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与越南。然而,稀土的关键性并不仅是地下蕴藏量的多寡,而是将这些矿石转化为可用高纯度材料的精炼加工能力,中国的技术优势几乎可谓一枝独秀。从开采、冶炼到分离提纯,中国掌握全球九成以上的加工能力,其稀土分离技术更被学者评为领先美国二十年。

稀土究竟为何能让素来“唯我独尊”的特朗普,再次走上谈判桌?稀土元素几乎是所有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基石。从日常使用的手机,再到新能源时代的核心电动车,处处都有稀土的身影。钕与镝这类稀土元素是制造永磁同步马达的核心,电动车一辆平均需要消耗两至三公斤的稀土,用于马达磁体与电池正极,提高能量密度与续航力。而在半导体领域,稀土亦是芯片抛光、封装及感测元件的重要材料,可让AI芯片更高效、更稳定。因此,当中国在10月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时,全球汽车与电子业界无不高度紧张,严阵以待,美国更忧虑战机与导弹的生产会因此受阻。

不过,稀土的巨大价值背后,也隐藏著沉重的环境与社会代价。开采与提炼会导致严重水土污染与尾矿堆积问题,并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影响。全球稀土行业每年排放的有毒废气量,已经远超所有矿业与炼油厂总和,废水中含有致癌金属镉与氟化物,对地下水造成长期威胁。虽然中科院已研发出可循环使用的新型萃取剂以减少“三废”污染,但整体环保挑战依然庞大。

中国凭稀土牌控制战略资源,美国则以高关税与技术封锁回击。双方互开“卡脖子”的先例,但最终仍然能够暂时握手言和。然而从现实角度分析,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所需时间与成本都极高,美国即使加大投资于美国本土开采稀土,并积极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签订稀土开采协议,也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使得稀土成为中国在贸易谈判桌上的筹码,甚至成为中美竞争格局中的隐形战略支柱。若说芯片之争是智慧的较量,那稀土之争便是资源的博弈。地球深层的灰尘,如今被赋予了国际政治的重量。

【财经专栏】技经四方方保侨

于资讯、通讯、科技及电子消费品市场工作超过二十年,引入过不少新科技产品,并创办多个业界组职,及为多个非牟利机构担任委员提供专业意见。现任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香港互动市务商会创会及荣誉会长、电子学习联盟创办人、世界资讯通讯与服务业联盟董事、香港金融科技商会召集人、电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电讯规管事务咨询委员会成员、运输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乐施会董事会成员、香港小童群益会资讯科技委员会委员、香港红十字会资讯科技委员会成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