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局就大宗商品市场提三大建议 称港较新加坡具独特优势
金发局发布报告建议拓展香港大宗商品市场发展,提出三大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生态圈,聚焦发展主要市场的重要大宗商品例如黄金,以及增强内地与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
聚焦发展主要市场重要大宗商品如黄金
对于临近新加坡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具备优势并快于香港,金发局副主席丁晨表示,其实香港也有其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上临近内地,在进出口地方面较新加坡更具优势。不过,香港过去以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为焦点,但对于大宗商品市场发展,港府等也有意推动,希望能够发展得更广及深。
而除了临近内地优势,香港本身在法律制度、金融基建,以及处理跨境交易能力,香港在发展大宗商品市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内地在大宗商品商品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中国是煤炭、铁矿石和天然气的前三大消费国之一,也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的主要参与国如巴西、俄罗斯、东盟国家、沙特阿拉伯及阿联酋等为重要贸易伙伴。
发挥况策略性贸易枢纽角色
全球能源转型令可持续能源及金属的需求激增,而“一带一路”倡议亦为大宗商品带来大量贸易与投资机遇。与此同时,制造业积极分散风险及拓展多元供应链,香港凭借中立立场及可靠声誉,能发挥其策略性贸易枢纽的角色。而且,内地加速推动大宗商品市场的开放及国际化,香港在转型进程中独具优势,能发挥关键作用。
不过对于具体如何量化大宗商品市场对香港的经济得益,金发局总监及政策研究主管董一岳就坦言,实际对于香港经济利益未必会特别高,但如果能够做到,有利透过香港帮助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供应及进出口等方面,更为稳定。
优先加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基础
他表示,香港在开拓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之前,应当优先加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基础。这一战略重心将逐步增加对相关衍生品的需求,培育更具活力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具体来说,香港应透过完善市场生态圈、聚焦战略性大宗商品,和扩展市场连通性,以提升其市场服务供应。
金发局报告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生态圈,即支持在香港建立实体仓储并加强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合作,以及善用市场持份者共建生态圈。
该局建议打造繁荣的大宗商品市场,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宗商品生态圈,其需具备健全的仓储体系和多元化的市场持份者。这可以通过加强香港本地实体仓储能力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合作。同时通过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多样化激励措施,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商品交易的积极性。
吁考虑开展煤炭液化天然气期货、碳信用交易
同时,建议聚焦发展主要市场的重要大宗商品,建基于贵金属市场的既有优势,以基本金属吸引交易活动,善用传统与新兴大宗商品的机遇,以及聚焦关键市场。
为提升香港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地位,需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优势和战略目标的大宗商品类别。在选择产品作优先发展时,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包括侧重于硬性大宗商品、重视市场需求与流动性高度、融入环境可持续理念,以及聚焦于关键市场。为打造以实体市场为基础的大宗商品体系,香港应优先发展贵金属领域的黄金交易。
在基本金属方面,鉴于铁矿石、铜和铝的高流动性及与区域工业需求的高度相关性,应将这些品种作为重点。在能源领,香港可考虑开展煤炭和液化天然气期货交易。此外,碳信用、可持续航空燃料和绿色电力等新兴大宗商品,为顺应全球减排趋势提供了前瞻性发展机遇。
建议增强与内地大宗商品市场互联互通
为加强大宗商品交易地位,香港应集中开拓具有重大交易机遇与增长潜力的关键市场。透过聚焦于内地与东盟、中东及“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高消耗量、高交易量大宗商品,香港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大宗商品交易能力。
另外,也建议增强内地与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透过产品交叉上市强化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探讨“大宗商品通”机制,进一步推动内地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
通过与内地监管机构合作,优先推动金融产品的交叉上市,以提升市场互联互通。随著市场逐步成熟,可借鉴现有互联互通机制的成功经验,推出“大宗商品通”计划,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参与度及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