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料明年港IPO续强势 已见长线外资更活跃 中国并购步入牛市

撰文: 郑文玥
出版:更新:

本港今年IPO表现亮眼,中金公司资本市场部执行负责人施琦表示,今年IPO融资规模已经突破300亿美元,当中A+H上市的公司融资规模超过180亿美元,占比60%,排名靠前的行业就为科技、高端制造、采矿等。

施琦强调,今年国际长线投资者、主权基金都更加活跃,甚至罕见成为基石投资者。其透露,目前中金的pipeline储备仍超过100家,因此相信IPO强劲的势头可以在2026年延续。

AH新股占六成融资额 长线外资参与基石投资更活跃

施琦指出,今年IPO融资规模已经突破300亿美元,较之于去年的100亿美元,与前年的不足60亿,无论从规模、主题、以及参与度都振奋人心。目前的85个IPO项目中,尽管A+H占据17项目,占比20%。但融资规模已经超过180亿美元,在融资金额上占比60%。

年内的基石投资总额约为120亿美元,按照区域口径划分,当中外资占比高达42%。她举例称,国际长线投资者、主权基金在大型项目中表现更为活跃,例如宁德时代(3750)的国际配售中,外资基金的占比超过60%。

料IPO热潮持续 美股公司回港助纾风险

针对A+H上市的热度可否持续,施琦明言,仍有不少的A股头部公司在准备港股的IPO发行,目前A股的IPO节奏仍在慢慢放开,相信不会太分流来港上市的意愿,此种趋势仍会维持,证监会亦非常配合该节奏。

而近期许多美股上市公司,回港双重主要上市,其指出对于公司美股本身也具有提振作用,纾缓了一部分美股退市的风险。而此类公司近期股价走弱,接连破发,或是因行业定位,在港股未算具备稀缺性,但最终的股价表现,相信仍是对业绩的兑现。

谈及今年新股发行机制的修改,“机制B”不强制回拨,恐中签率受压影响散户情绪。施琦解释称,其实占比细,反而传达的信息更,散户会更加踊跃。且更多的份额给予机构,有利于后市的定价和表现。

未盈利生物科企处早期 火爆认购未必持续

针对今年年中时,未盈利的生物医药新股,时常出现数千倍超购的火爆现象,她也提醒称,固然是因为该赛道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引发市场对于相关股份的估值重估,但也不排除当中“鱼龙混杂”,因为毕竟许多公司尚且处于早期阶段。

因此其提醒称,公司在对此类新股,进行内部审核的时候会很严格,此种认购情绪亦未必可以持续,日后或还将回归理性。

中国区开始步入并购牛市 关注多元化“小而美”项目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全球并购业务负责人陈洁亦指出,时下公司未必均想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因此并购的机会增加。此外,时下在产业、资金与政策方面,均利好并购交易,例如银行的相关并购贷款规则,已经相应调整。其形容为,从今年开始,将再次进入并购的牛市。

不过出于外部环境的风险规避,中国的并购生意已经不单聚焦欧美,而是更加多元化,包括关注东南亚、一带一路、南美等区域的机会。而从标的选择上,亦多接触金额2至3亿美元以下,较为低调的“小而美”项目。

陈洁表示,并购交易额不似IPO集资额,可能受到单一项目的影响,未能反映市场的景气程度。不过据中金目前自身数据,公司今年参与的与中国有关的并购项目有52单,涉及资金548亿美元,市占率约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