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u教室︱挪威训练法革新长跑训练方针 不强求强度 慢跑≠偷懒

撰文: 吴慕儿
出版:更新:

跑手要求进,第一件事必然想到加强训练,增加里数同时提升强度,从苦斗中找到进步的法则。不过近年在跑步圈子引起广泛关注的挪威训练法,正逐渐改变跑手的训练观念。这套系统化的训练方法,以科学化的强度分配为基础,突破传统训练模式的局限,为长跑训练带来新启发。
(编按:本文为吕思𣽊投稿,由《01体育》编辑)

作者简介︱吕思𣽊(Halu),前香港拯溺及田径代表,中长距离跑手,身体力行打破“30岁后跑中距离无法再进步”迷思,近年在800米、1500米、5000米及10公里持续PB,严以律己,纪录热血,主要分享跑步训练、训练资讯及装备测评。

吕思𣽊(Halu)分享挪威训练法的研究心得。(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挪威训练法的核心理念建基于精确的训练量分配:80%为低强度慢跑、19%为乳酸阈值(Lactate Threshold,LT)训练,余下1%则为高强度无氧训练。这种分配方式改变不少跑手“训练一定要辛苦”的传统想法。

学懂应用挪威训练法前,先要了解什么是乳酸阈值。乳酸阈值是体内开始堆积乳酸的门槛。当运动强度增加,身体开始疲劳,难以排走乳酸,导致乳酸逐渐积聚。乳酸阈值训练,即是透过具一定吃力程度但不至于因强度太高而无法维持的练习,提高乳酸阈值(即减慢乳酸积聚的速度),令你维持愈快的速度愈长时间,这是衡量耐力运动表现的黄金指标。

Halu指出若把间歇跑速度调整至阈值速度配合40秒至90秒休息时间,反而能更有效提升乳酸阈值,为比赛表现打下更稳固基础。(作者提供)

挪威训练法——改变“训练一定要辛苦”的传统

跑手求进步,第一件事往往想到提升训练强度。以一名10公里成绩约40分钟的业余跑手为例,以接近全力的速度(每圈约1分20秒)跑400米间歇跑(Interval),固然能够刺激身体,但长期把身体推至极速,必然增加受伤风险。相反,若把间歇跑的速度调整至阈值速度,配合每个400米之间40秒至90秒的休息时间,反而有效提升乳酸阈值,在备战过程中打下稳固基础。

那么,跑手应如何编排每周课表?一般而言,若能维持每周140公里以上的跑量,可以安排两次乳酸阈值训练;若里数维持在120公里左右,建议只安排一次乳酸阈值训练;里数低于100公里的跑手,应先把重点放在提升基础耐力,避免过量的高强度训练。

特别要提醒的是,血乳酸水平、心率变化和个人体感是掌握训练强度的三个重要指标,但数值会因应季节变化和个人状态而有所改变,尤其在炎热天气下,更要适当调整训练强度,所以跑手切忌“一本通书睇到老”,训练内容绝对因人而异。

慢跑 ≠ 偷懒 相对安全而有效的高强度训练建议

在日常训练中,慢跑占据最大比重,关键在于保持轻松自如的状态。当感到疲劳时,应该适当放缓,这种灵活调整的方式,能确保身体获得充分休息,同时维持训练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慢跑并非等于偷懒,而是要在轻松的强度下持续积累跑量。

高强度训练部分,以山坡重复跑(Hill Repeat)最为理想。建议选择约5%坡度的山路,以 5公里比赛配速向上冲刺,然后用两分钟时间慢跑下山恢复。这种训练方式既能有效刺激无氧能力,又不会过分消耗有氧系统,是相对安全而有效的高强度训练方式。

成功关键:严格遵守训练强度分配

如何衡量训练成效,不要单靠速度快慢来评估。当发现在相同速度下,心率逐渐下降,或者运动后的恢复速度变快时,都是进步的重要指标。从长远来看,比赛成绩稳定提升、整体耐力得到改善,才说得上真正的成功。

挪威训练法的精精髓在于其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透过精确的强度分配和系统化的训练安排,让跑手在不透支身体的情况下持续提升实力,对于希望长期进步的跑手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训练方向。当然,老生常谈但亦不能否定的是,保持耐心、严格遵守训练强度的分配、持之以恒执行训练计划,方是这套训练方法的成功关键,这亦是跑手最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法则。

YouTube频道:MD Runner - Halu
IG:#华文跑报

吕思𣽊《跑步人志》系列访问

跑步人志.吕思𣽊1︱完美主义者不断求进 打破中距离30+“大限”

跑步人志.吕思𣽊2︱ 被跑步耽误的艺术家 因《小王子》改变一生

跑步人志.吕思𣽊3︱跑界趋之若鹜的挪威训练法 进程慢如老火汤

更详尽内容,可点击以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