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大数据分析九三阅兵 全球舆论聚焦国际关注度激增
来稿作者: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数据与舆论研究中心
北京天安门广场9月3日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成为当日全球舆论场的核心关注事件。为全面评估国际社会对此次“九三阅兵”的舆情反应,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人工智慧语义分析模型,对2025年9月1日至5日全球主流媒体及社交平台等的相关资讯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度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仅在2025年9月3日当天,除中国内地以外,全球范围内共生成与九三阅兵相关的信息达51,507条,较2015年同期阅兵活动增幅高达1355%!该数据变化充分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导的重要历史纪念活动之关注度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体现其在全球叙事格局中的舆论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国别分析来看,日本对本次阅兵的关注度位居全球首位,相关信息量为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两倍以上。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日本政府对阅兵持相对保留立场,日本普通网民对该活动所表现出的正面与中立态度比例合计超过92%,显示出官方政策与民间观感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中国香港地区亦展现出高度舆论热度。在5日分析期内,香港媒体共发布超过14,150条与阅兵相关的报导。同时,香港网民中对阅兵表达正面及中立态度的比例合计超过95%,反映出当地舆论场对该历史纪念活动的整体支持氛围。
国际社会对中国九三阅兵反响强烈
透过大数据技术挖掘与分析(见图1),研究团队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不含中国内地),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及网络讨论区共生成与2025年九三阅兵相关的资讯总量高达113,177条。其中,仅9月3日当天即达51,507条,较2015年同期的3,540条增幅高达1355%,显示本次阅兵在国际舆论场中引发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讨论热度。
透过大数据技术挖掘与分析显示,除中国内地外,对2025年九三阅兵关注度最高的前十个国家和地区依序为: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印尼与俄罗斯。其中,日本的舆论热度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资讯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以上,显示该议题在日本社会中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
日本关注度居首 网民反应理性多元
通过进一步使用人工智能情绪分析模型等模型,对日本网民在社交媒体与讨论平台上有关九三阅兵的评论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分类分析。结果显示,与日本政府态度不同,日本网民整体态度趋于理性与克制。具体而言,正面积极和中立态度占比高达92.7%,负面评价占比仅为7.3%(如图2所示)。
此结果显示日本公众对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反应较为冷静,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历史理解与情感共鸣。本研究进一步对日本网民观点进行内容分析,可归纳出以下三类代表性态度。
一是对中国军事实力的认可。部分日本网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阅兵中展现出的整齐队列、严明纪律以及现代化军事装备表示肯定,认为此次阅兵充分体现了中国国防实力的日益提升,并展现出高度的组织化与技术水准。
二是对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的共鸣。不少日本网民对阅兵现场邀请百岁抗战老兵出席表示感动,认为这一安排不仅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也彰显对先烈的敬意,使阅兵活动在展示国力之外,亦富含人文关怀与历史厚度。
三是对和平价值与历史反思的支持。日本部分评论指出,日本应以史为鉴,正视过往侵略历史,才能真正走向和平与未来。有网民引用媒体评论指出:“一个民族的反省,远远比另一个民族的宽容更加重要”,呼吁日本社会在历史问题上展现更多诚意与自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此次应邀出席中国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返国时于机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日本应该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其表态在日本舆论场中引发积极回响,亦被部分网民视为理性声音的代表。此外,日本主流媒体亦高度关注此次阅兵。日本广播协会(NHK)第一时间进行重点报导,将此次阅兵称为“大规模的庆典”,指出中国展示了多型新式军事装备,并呼吁日本社会正视历史、守护和平。报导中强调:“正视历史,是守护和平的前提。”
由上可见,日本社会对九三阅兵的高度关注不仅反映在舆论数量上,更体现在对军事实力、历史记忆与和平价值的多维度理性回应,显示出当前中日舆论互动格局日益趋于成熟与复杂,为未来两国在历史认知与民间交流层面的深入互动提供了重要观察视角。
美国社会态度分化与战略关切并存
本次中国九三阅兵不仅在亚洲地区引发高度关注,也成为美国主流媒体与政界的重要观察对象。根据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对阅兵活动有一些正面的报导。部分报导指出,周三举行的阅兵式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高度协调能力与战略力量,超过1万名官兵与数百件现代化军事装备沿长安街参与了这场盛大仪式。媒体普遍认为,此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庄严纪念,更向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释放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的战略信号。大量网民亦在社交媒体上对“中国精神”表达尊敬与赞赏。
然而,部分美国媒体则持不同观点,将中国在阅兵中集中展示新型军事装备与前沿科技视为一种潜在的“武力警告”,并表达对中国军事现代化步伐的担忧。这类报导认为,中国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能对西方长期以来所维持的军事技术优势构成挑战。
由于中美两国时差12小时,阅兵举行时正值美东时间周二(2日)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阅兵进行期间于社交媒体发文祝愿中国人民度过一个美好且长久的庆祝日,显示其对活动本身的基本关注与外交礼貌。特朗普于当地时间周三(3日)进一步在公开场合表示,他观看了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他们希望我在看,我当时确实在看。我和他们关系很好。”根据白宫当时发布的影片资料,特朗普在与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会晤期间补充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仪式,我认为它非常、非常令人印象深刻(very, very impressive)。”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阅兵结束后两天内,于9月5日签署行政命令,将美国“国防部”正式更名为“战争部”,重启一项自20世纪中叶废止的历史旧称。该决策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意在重塑美军形象,强化“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讯号。然而,此举亦被认为与特朗普一贯自诩的“和平总统”形象存在矛盾,并可能加剧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为全球和平稳定埋下潜在风险。
综合观察,美国媒体与政界对中国九三阅兵的回应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一方面,部分主流媒体与政治人物对中国军事实力与仪式规模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有观点将其置于战略竞争与安全焦虑的叙事框架下进行诠释。这种舆论分歧反映出当前中美关系下的战略互疑与认知差距,亦突显国际舆论场对中国崛起所持的多重视角与复杂情绪。
英印澳等国高关注低情绪波动
与美国情况类似,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在本次九三阅兵中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位列全球关注度前列。然而,根据情绪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网民对阅兵活动的态度整体保持中性,正面与负面情绪占比均维持在约10%左右,未出现明显的情绪偏向。
这一舆情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华政策的现实考量。在战略层面,中国被视为潜在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但在经济层面,中国同时又是这些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贸易伙伴与市场依赖对象。因此,过度公开表达负面情绪,特别是在阅兵等具有高度政治象征意义的场合下,可能对其本国经济利益与对华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在此双重考量下,英印澳等国的舆论场展现出“高关注、低情绪波动”的特点,选择以中性、克制的态度应对,成为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战略与经济平衡的理性选择。
俄印尼高度认同与友好情感促进正向回应
俄罗斯对2025年九三阅兵表现出显著积极的舆论倾向。根据人工智能情绪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俄罗斯境内与本次阅兵相关的正面积极态度占比高达32.1%,远高于负面态度的5.6%(详见图3)。俄罗斯主流媒体普遍认为,中国在展示军事实力的同时,亦传递出对和平的重视与追求。报导强调,中俄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深厚历史渊源与并肩作战的历史记忆,构成了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重要基础。中俄关系当前正处于历史高点。俄罗斯总统普京应邀出席本次阅兵观礼并公开表示高度赞赏,这不仅体现俄方对中国军事发展成就的认可,也进一步彰显两国在捍卫历史真相、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方面的共同立场与战略协同。
此类高层互动与舆论导向相互呼应,使俄罗斯舆论场对本次阅兵形成了鲜明的积极态势。
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亦展现出对中国九三阅兵的友好舆论氛围。数据显示,印尼舆论中正面态度占比为6.2%,负面声音仅占1.8%,显示该国公众对中国抗战纪念活动持普遍肯定态度。值得关注的是,印尼总统此次在克服多方因素限制后亲自来华出席纪念活动,并透过社交媒体公开表示对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发挥作用的高度认可。该官方表态在印尼国内具有强烈引导效应,进一步巩固了舆论场的正面走向,亦彰显两国外交关系的稳定性与民间情感的延续性。
综合分析可见,俄罗斯与印尼因其各自的历史背景与对华外交定位,在本次九三阅兵中均表现出正向、稳定的舆论态势,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多边支持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香港社会关注热度高情感积极向上
中国香港地区在本次九三阅兵中展现出极高的舆论热度与传播活跃度。根据大数据技术挖掘发现,在5日分析期内,香港媒体共发布超过14,150篇阅兵相关报导,位居境外地区报导量前列,反映出香港舆论对此次活动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
从具体媒体分布来看,报道阅兵的相关媒体涵盖报纸、网媒、电台等多元资讯载体,既包括长期坚持爱国主义立场的主流媒体,也包括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新闻平台。排在前十名的媒体的报导数量均超过130篇,内容涵盖阅兵全程、历史背景、国防建设、嘉宾观礼感言等多个层面,呈现出高密度、高质量、多视角的传播特征,对营造香港社会正面舆论氛围、弘扬爱国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情绪取向来看,香港社会对九三阅兵的正向态度呈现明显优势。数据显示,正面积极态度占比达21.8%,中立态度为73.7%,合计高达95.5%;与仅4.5%的负面评价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结果显示,在涉及重大历史与国家纪念活动时,香港社会展现出高度的民族情感认同与理性舆论态度。
从历史脉络观察,香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并非“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大量香港同胞通过捐款、参军、救援等多种方式支援全国抗战事业。此次九三阅兵所弘扬的抗战精神与对历史正义的坚持,唤起香港社会对民族记忆的集体共鸣,进一步凝聚起支持国家发展、维护战争胜利成果的社会共识。
阅兵所展示的庄严仪式感与现代化国防建设成果,亦与香港社会长期重视法治、秩序与繁荣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进一步增强市民对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信心,有效促进对国防现代化与国家崛起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对九三阅兵的整体正面舆论导向(具体如图4所示)。
此次活动中,香港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形成良好协同。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代表团赴京观礼,成员涵盖抗战遗属、青年代表、专业人士与社会贤达,构成多元而具代表性的观礼群体。他们的亲身经历透过媒体报导广泛传播,成为香港市民理解阅兵意义与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
多位现场观礼的香港嘉宾表示,观礼期间心情激动与自豪,阅兵不仅是国力的展现,更是和平理念的象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黄冰芬表示,首次近距离观看阅兵仪式,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她指出,当代中国国防的强大,是对历史最有力的回应。中华民族从战火中奋起,经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才换来今日的和平与尊严。她强调:“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感恩先烈、珍惜和平。”
黄冰芬亦指出,香港在整个抗战进程中从未缺席。此次中央邀请共计360位香港各界人士赴京观礼,为历来规模最大,涵盖政界、商界、教育界、青年、老战士与遗属等,充分体现中央对香港社会多元群体的重视与厚爱,也彰显对香港抗战历史贡献与爱国精神的高度肯定。
综上所述,香港媒体在本次九三阅兵报导中发挥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香港各主流媒体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新闻专业性,及时呈现活动全貌,深入挖掘历史内涵,广泛报导社会回响,为构建香港地区理性、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坚实支撑。不仅展现出香港各新闻媒体在国家重大纪念活动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也体现出香港社会在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上的深层连结,对于强化香港“一国两制”下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全球舆论共鸣中国声音
2025年九三阅兵不仅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纪念,更成为全球舆论场关注的焦点事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分析显示,阅兵当日国际信息量的指数级增长,反映出中国所主导的历史记忆叙事已具备跨越国界、触动人心的全球传播力与议题设定力。无论是日本民间舆论的理性回应、美国等西方媒体的高度曝光,还是中国香港地区的广泛报导与积极认同,均共同构成了此次阅兵在国际舆论中多层次、多维度的深远影响。
此次阅兵彰显中国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与对世界和平的珍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九三阅兵有助于强化全球对二战历史正义的共同维护,并唤醒不同国家对和平价值的集体记忆。在当代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以阅兵为平台,释放维护和平、追求发展、尊重多边主义的积极信号,展现出大国负责任的全球形象。
历史不应被遗忘,和平更需共同捍卫。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各国坚持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守望相助,方能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安全环境与发展格局。中国在此次九三阅兵中所传递的历史立场与和平倡议,已超越仪式本身,转化为跨文化共识与全球公共话语的一部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舆论动能与价值支撑。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为梁海明教授,研究单位包括国际数据与舆论研究中心。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