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社论|在战胜日回首叩问:假如抗战没有胜利
这是一个我们不愿、不敢、但又必须在历史长廊中回首叩问的假设。假如,那场牺牲了两千万名中华儿女、持续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迎来的不是1945年的胜利光景,而是我们的彻底失败——那么,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模样?今天的世界,会是怎样格局?今天的香港,又将身处何方?2025年9月3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不仅是一场和平的庆典或实力的展示,更是一声横跨八十载时空的回答:它告诉了全人类,这个曾经走到亡国灭种深渊边缘的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它也告诉了全世界,这个浴火重生而又自强不息的文明,将为纷繁杂乱的动荡世界,带来怎样的和平愿景与秩序思考。
假如没有胜利
文明将被拦腰斩断
假如没有胜利,历史将由侵略者书写。作为亚洲主战场,我们十四年的抗争,将被扭曲为不自量力的“暴乱”;我们两千万人的牺牲,将被贬斥为阻碍“王道乐土”的“代价”;而那虚伪残暴的“大东亚共荣圈”谎言,将会印在教科书上,成为奴化我们子孙后代的“真理”。
更加不堪设想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将被拦腰斩断。我们的语言会被改造,我们的文字会被限制,我们的文化思想,从孔孟老庄到唐诗宋词,都将在系统性的文化清洗中被边缘化,最终沦为博物馆中的猎奇标本。正如日本曾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等殖民实验一样,那种对民族精神的阉割和文明记忆的置换,将在整个华夏大地上演。
幸而,我们战胜了,我们赢得了书写自己历史的权利!但长久以来,西方主导的二战叙事,多数集中强调美英角色,并且把诺曼第登陆、中途岛海战等视为战事的决定性转捩点;但对于伤亡人数最为惨重的中国和苏俄的牺牲和贡献,则较少著墨。这或许是基于自身视角的历史印记,却充斥着“冷战”色彩的政治隔阂与认知偏见,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东方战场的战略价值。可是,如果没有中国作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中流砥柱,长期牵制日军的主要兵力、打乱日德合谋的战略企图;如果没有中国作为盟军的重要后方基地,长期为盟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如果没有这些如果,他们又怎样赢得胜利?
因此,今天我们理直气壮地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正是要以国家的最高仪式,铭记历史事实、捍卫历史正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假如没有胜利
世界将回“丛林法则”
假如没有胜利,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幽灵将会笼罩整个亚洲,并极有可能与纳粹德国的“新秩序”连成一片;届时,世界将堕入一个以种族优劣、武力强弱来划分人类等级的黑暗时代,而我们今天所遵循的、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根本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将是赤裸裸的“强权即真理”的“丛林法则”。
我们避开了那个可怕的结果,但在今天这个看似太平却又暗流涌动的平行时空里回望就会发现,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建立所谓“美利坚治世”,正在另一种形式践行那套充满霸权主义的丛林法则。从冷战铁幕到古巴导弹危机,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到近年来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再到在世界各地遥控策动的“颜色革命”与代理人战争——这套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写满了战争、干预与颠覆;而这种建立在排他性军事同盟和意识形态对抗基础上的“和平”,正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宁的根源。
美国霸权给世界带来的问题不绝于此。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暴露其监管体制的过时;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最终以仓皇撤兵画下狼狈的句点;新冠疫情的防疫失控,将其治理失败展现得淋漓尽致;国会山庄的暴乱,揭穿了“民主灯塔”的虚伪;对等关税的荒谬,对全球贸易、金融乃至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兑换体系造成灾难性的打击。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可见那个单极独霸的世界正在瓦解,一个更多元、更均衡、更公正的全球新格局正在孕育。
今天中国阅兵所展现的,不只是我们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更是我们能够打造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支撑。这份力量,是我们能够平视世界、与各国平等对话的底气所在,是我们能够对任何外部干涉和单边制裁说“不”的实力保障;而我们不只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有能力为世界提供一个完全不同于“丛林法则”的和平选择。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勇担大义、笃行大道。”——阅兵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承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年来,他已针对全球发展困境提出多项公共产品:2021年的《全球发展倡议》直指全球发展不均,主张共同“做大蛋糕”而非“争抢存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2023年的《全球安全倡议》挑战了冷战式的集团对抗安全观,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强调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不安全之上,地区安全不能靠强化军事集团来保障;2024年的《全球文明倡议》有力驳斥“文明冲突论”,提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今年的《全球治理倡议》统合了上述理念,主张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重申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在全球治理当中得到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收益;呼吁全球以合作姿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安全等世界性挑战。
假如没有胜利
香港将成永远奴隶
假如没有胜利,民族复兴无从谈起,“一国两制”更是痴人说梦。没有国家主权的根基,就不可能有后续的工业化建设,不可能有“两弹一星”的时代功勋,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卓越实践,不可能有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奇迹,更不可能有目前正在引领全球智能革命的巨大成就。香港的命运又将如何?在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后,将会彻底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重地,而香港市民也将成为被大和民族持续剥削和奴役的二等公民。
香港今天的繁荣与稳定,完全建立在国家的发展与强盛之上。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社会对于抗战历史的认知,普遍存在一种疏离感和模糊感,有些人甚至深陷“历史虚无主义”迷思。
在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时期,港英政府刻意割裂香港与中国的历史联结,淡化国族认同,例如把香港的抗日历程描绘为独立于中国抗战的自身苦难,又把香港的经济腾飞完全归功于殖民者建立的与西方世界接轨的制度性优势,使得香港人的国族认同越来越模糊。更加遗憾的是,即使回归之后,这种错误的历史认知并没有被拨乱反正,导致一些人以“国际视野”为名,拥抱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观,对国家隆重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抱持冷感甚至嘲讽;还有一些人被意识形态偏见所裹挟,对“中国人”这一与生俱来的身份产生动摇甚至排斥。
因此,这场阅兵,对于香港社会而言,不应只是一场远在北京的盛典,更应该是一次深刻的反省:如何跳出殖民史观的桎梏,重新定义香港自身的价值?如何在全球治理失序的变局当中,更好助力国家推动全球治理、重构国际秩序、促进文明互鉴?
在战胜80周年纪念日回首叩问:“假如抗战没有胜利.....”答案就在天安门城楼下行进的队列里,在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奋斗里,在我们对于民族复兴的坚定不移里:十四年抗战不屈,两千万同胞不朽,八十年自强不息——我们是中国人:不忘历史,捍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