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借北都发展契机 打破市区重建困局
团结香港基金专栏|叶文祺、王云豪
《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市区重建”的新思维,借助北都发展机遇,提供额外土地资源,突破传统市区重建限制。具体措施包括容许跨区转移地积比率、增加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率,以及为市建局在北都预留土地兴建“楼换楼”单位。这些措施将如何改变市区重建的未来?
跨区转移地积比
打破困局第一步
“转移地积比率”并非全新概念,城规会在2023年已订立指引,于油麻地及旺角试行同区地积比率转移,将零散地盘的剩余楼面面积集中到大型地盘,优化规划布局。新建议进一步允许跨区转移地积比率,甚至延伸至新发展区,提升灵活性。
然而,实际操作需谨慎部署,若发展商将旧区零散地盘的剩余地积比率转移至另一旧区,可能加重后者的规划负荷,难以改善居住环境。此外,新发展区成熟度较低,发展商或不愿将旧区地积比率转移至此,未能有效降低市区密度。
近年,重建项目步伐放缓,“强拍”申请自2023年起锐减,去年仅录得一宗申请。虽强“拍条例修”(《土地(为重新发展而强制售卖)条例》)订后情况略有改善,但旧楼地盘的剩余地积比率日渐减少,市场及地缘政治环境不明朗,就算容许跨区转移地积比率,亦无助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极需新思维突破困局。
多招释放土地资源
促可持续城市更新
“跨区转移地积比率”仅是第一步,《2025年施政报告》利用北都发展机遇,提供额外土地资源,为发展商及市建局松绑。
发展商方面,《2025年施政报告》允许七个指定旧区的重建项目增加20%地积比率,可转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区,或兑换为金额抵销补地价。部分意见认为此举偏向发展商,未能优先考虑社会福祉。然而,旧区老化问题日趋严重,市场运作模式下,需新诱因推动发展商参与重建。为确保措施有效,政府应订立清晰指引,规范地积比率增幅计算,避免旧区因地积比率过高而无法改善环境。
同时,若旧区无法承载新增地积比率,应鼓励转移至北都,预计多数发展商会选择兑换金额抵销补地价,政府应采“低兑低用,高兑高用”原则,规定合理兑现期限,避免“囤券”阻碍土地发展。若操作细节达成共识,新措施可同时加速市区重建和北都发展,实现双赢。
市建局方面,《2025年施政报告》公布在北都预留三幅土地兴建“楼换楼”单位,革新原有模式。过往“楼换楼”需以“七年楼”呎价计算补偿,无助降低市建局重建成本;业主亦需补差价购买新单位,计划未算受欢迎,大部分业主仍宁愿获取“七年楼”补偿后,选择较便宜的旧楼,未能真正改善居住环境,甚至陷入“重建—补偿—再重建”的循环,造成资源浪费。
新计划为市建局注入土地资源,降低重置单位成本,业主可直接“旧楼换新楼”,无需补差价,与“七年楼”补偿脱钩,真正实现改善居住环境的初衷。新措施提供更多补偿选择及更公平,为未来补偿机制检讨提供基础 ,具长远意义。
市区重建与北都发展现阶段推进较慢,但两者限制却孕育发展机遇。政府需牵头推进基建,扩大新发展区容量,减轻旧区压力,方能真正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更新。
作者叶文祺是“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作者王云豪是“团结香港基金”政策倡议高级经理。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