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篱春暖|公营中医 服务何价
幼时在中医家庭长大,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是看着父亲应诊时的身影。那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父亲在社区一隅的诊室里,为邻里街坊把脉问诊,开方配药。诊金不高,有的病人甚至先欠着,待日后补上。我从未听父亲谈论过“家庭医生”或“基层医疗”这样的专业术语,但当我后来在学习公共卫生理论时才惊觉,父亲和他那一代中医师,其实一直在履行着现代医疗系统中“基层医疗”(Primary Healthcare)的核心职能——走近社区、预防为先、负担得起、文化融入。
只是,那时香港没有给他们这样的名称,更没有给予制度上的认可与支持。
时光转到今日。香港首间由政府拥有的中医医院于12月11日即将投入服务,其资助服务收费在社会引发热议。批评者指出,资助门诊每次180元、分科门诊250元,加上三天的中药费(每日25元),一个疗程下来,费用已高于十八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的120元标准,甚至接近部分街坊私营中医师的水平,而相比公立西医门诊的50元,更是贵得许多。乍看之下,这些数字似乎指向一个简单的结论:公营中医医院定价过高。
然而,若我们从公共政策与公共医疗的整体视野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答案会截然不同。
“何价”背后的成本故事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不同层级的医疗设施,其运营成本结构差异巨大。十八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主要提供基层门诊服务,而中医医院作为香港首个集中式中医专科及住院平台,其成本构成要复杂得多。
中医医院配置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六个分科门诊,并设有25张日间住院病床、复康治疗中心、中西医协作诊疗设施、电脑扫描等现代诊断设备、中药制剂室、科研实验室等。这些硬件投资的维护折旧、专科中医师与注册中药师的薪酬、护理与技术人员的配置、医疗品质监控、临床试验与教学实习的运作成本,远超基层门诊。更重要的是,医院要按国际医院标准(如JCI认证)进行持续监测与改进,这一切都纳入每一次诊疗的成本计算中。
换言之,当患者在中医医院挂号时,他所支付的180元全科诊金,实际上已包含了西医诊断设备(如超声波、电脑扫描)的成本分摊。据媒体报道,医院的电脑扫描等特项西医检查收费介乎500至2,000元,相比私家医院便宜近半,也较公立医院低逾三成。这正反映了政府补贴的存在。简言之,一个在中医医院接受全科诊疗加西医检查的患者,其实际成本远高于表面的180元门诊费。
单项成本 vs. 整体支出
这里涉及公共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命题:不应单独审视某项公共服务的成本与收费,而要从整个医疗系统的总体支出与效益出发。
香港政府长期面临的难题是,公立西医门诊与专科服务面临巨大的病人流量与等候时间。以2019/20年度数据,本港医疗总开支中,私营住院服务占36%,私营门诊服务亦占相当比例,这意味着大量市民宁愿自费看私营西医,也要避免漫长的公营医疗等候。若政府能透过适度资助的公营中医服务,将部分适合中医治疗的患者分流出来,实际上可以减轻公营西医的诊疗压力,从整体系统支出来看,未必是增加成本,反而可能是更优化的资源配置。
这涉及《新公共服务理论》(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所强调的“共创价值”概念。公共管理不应是政府单向地向市民提供服务,而是透过适当的机制设计,让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公营西医、公营中医、私营部门)协力运作,形成多层次的医疗生态。中医医院的资助服务,若能有效支持中西医协作诊疗,让某些慢性病、痛症、康复期患者得到更全面的照护,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与整体医疗支出的节省,是难以用单一门诊费用来衡量的。
中西医协作成效的新视角
这正是中医医院成立的核心价值所在。不同于传统的纯中医门诊,中医医院首度在香港公营系统内,将中西医诊疗整合在同一平台。一个患者可以在同一医院接受中医诊疗、西医检查、中西医协作的治疗方案,而不需往返于不同机构。
从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的角度,这种整合带来多方面的优势。以中风后遗症为例,研究已证实中医针灸与推拿在促进神经恢复、缩短康复周期上具显著效果。若患者能在中医医院的中西医协作门诊接受统一评估与治疗计划,既能降低重复检查的费用,也能加速康复,减少长期住院或机构照护的需求。据此前研究推估,一次西医专科诊疗的成本,足以支撑5至9位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或处方中药治疗;中西医协作的痛症或慢病管理,其总体医疗成本往往低于纯西医治疗方案。
从公共价值治理(Public Value Governance, PVG)的视角,政府的责任不仅是控制个别服务项目的收费,更要透过合理的定价与补贴机制,引导整个医疗系统朝向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中医医院180元的资助门诊费,恰是这一战略思考的体现。
可负担与可持续的新平衡
当然,提高收费也面临公平性的考量。但这里的关键,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针对低收入户、长者、贫困患者的补贴机制,而非简单地要求医院降低整体收费。根据公开资讯,中医医院已对部分长者和合资格人士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且首年推出7至9折的优惠。这些分层的补贴安排,正是在追求“可负担”与“可持续”之间的平衡。
政府如果完全补贴所有患者,导致医院长期亏损,最终将因财政压力而无法维持或扩展服务。反之,若完全市场化定价,则会失去公共服务的属性,难以惠及基层市民。在有限的公共资源下,采取合理定价加上梯度补贴的模式,既能确保弱势群体的可及性,也能维持服务的专业质量与长期可持续性。这正是现代公共管理所倡导的“混合模式”(Mixed Model)。
更宽阔的视野还包括,中医医院的发展,应置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背景下。内地公立中医院系统已相当成熟,在学科建设、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方面领先香港。若香港的公营中医系统能透过适度的资助与投资,建立起与内地的协作平台,将有助于引进国际化的中医临床标准、科研资源与教育资源,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竞争力。这种长远的制度建设与科研协作,是无法用单一的门诊费用来衡量的。
“何价”到“何为”的新认识
批评中医医院收费过高的声音,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思想惯性——将公营服务的成本单独审视,而非从整体医疗系统与公共价值的角度综合考量。这个思路在短期看似能降低某项服务的费用,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削弱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最终伤害市民利益。
当我们问“公营中医服务何价”时,真正要问的不只是金钱数字,而是:这项服务如何融入整体的公营医疗体系?如何透过中西医协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率的诊疗?如何确保基层市民与弱势群体的可及性?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记得父亲那一代的中医师,在没有政府支持、没有公共认可的年代,仍然默默地在社区提供基层医疗。今日,特区政府终于愿意投入资源建立公营中医系统,这本身就是对中医价值的承认,也是对香港市民健康福祉的投资。若我们能放宽视野,从公共政策的长远视角支持这项发展,就既是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尊重,也是对香港公营医疗体系现代化的推进。
那时,“何价”的答案,就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整个社会对医疗公平、效率与文化价值的新认识。
作者林蓓茵是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