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解读习近平广东讲话:香港应转型为“超级合伙人”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规则机制“软连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这一重要讲话为香港在新时代的角色指明了方向——香港应从传统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进一步转型为“超级合伙人”,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大湾区建设,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这一角色转型并非仅仅基于新概念的提出,而是源于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地位。大湾区虽仅占全国不到0.6%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但却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核心平台之一。习近平指出,大湾区建设要以“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并通过稳扎稳打、同心协力的方式,实现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作为大湾区的重要一员,香港拥有独特优势,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化与粤港澳城市的合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不只角色的转变
更是心态的革新
回顾过往,香港一向是国家联系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长期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凭借高度国际化的经济体系、健全的法治环境和全球化网络,香港在引进外资、推动国际贸易及连接全球资本市场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香港近年来进一步发挥“超级增值人”的作用,通过高端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和专业咨询,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并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十五五”规划即将实施,国家对香港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的联系和增值功能固然重要,但已不足以应对大湾区建设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香港的角色需要进一步升级,成为“超级合伙人”。这不仅是一种角色的转变,更是一种心态的革新,要求香港从单纯的“联系者”和“增值者”,转型为国家战略的“深度参与者”。
所谓“超级合伙人”,核心在于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及责任共担。这一角色的提升意味着香港需要不仅仅依赖自身优势,而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承担发展责任,积极参与产业规划、技术研发和规则对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与制度创新。更重要的是,这一角色要求香港在共建大湾区的过程中,与内地城市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分享利益、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双赢。
共建发展共同体
内外助力双循环
其一,香港应与内地城市协力共建发展共同体。习近平在考察广东时明确指出,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香港应主动与深圳、广州等城市深化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珠三角制造业形成高效对接,助力区域向高端产业链迈进。这种联动不仅能巩固香港的经济地位,还能带动区域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二,香港应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内外联动作用。在“双循环”格局下,香港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外循环”桥梁,而是需要与内地协同升级国家产业链,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凭借其在金融、法律及市场监管领域的独特优势,香港可为“一带一路”倡议及内地企业国际化提供支持,并与内地携手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其三,香港应推动区域治理与制度创新,塑造全球竞争优势。香港的法治优势和国际化治理能力,使其在大湾区的制度创新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超级合伙人”,香港应协助推动规则对接、跨境法律协作及知识产权保护,并探索适应国际标准的新治理模式,为大湾区构建现代化治理框架,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全球竞争力。
其四,香港应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服务方面拥有领先经验,应与内地城市协作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环境。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香港可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国际吸引力,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注入活力。
“超级合伙人”不仅是香港角色升级的具体体现,更是其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突破口。从“联系者”到“共建者”,这一角色转型要求香港与内地城市携手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实现利益共享和双赢发展。这一转型将为香港注入全新的发展动能,助其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