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青年是香港未来的刚性人才需求
来稿作者:梁业鹏
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此刻,心潮激荡。我一向认为培养青年,除知识与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价值观与视野。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创造新未来。香港正处于由治及兴的关键阶段,迎接国家“十五五”规划、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及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香港历史机遇转瞬即过。新时代给了新青年一个形塑香港社会的机会,在此历史关头,我们期望理想的香港青年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去迎接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我认为,以下一些青年素质与条件,乃我等青年工作者在进行培养或举办活动时,必须视为刚性执行目标。
强化学术基础与实践能力
过去好长一段时间,香港社会吹捧青年以成为韦小宝式“世界仔”为成功人士的典范,“世界仔”也并非一无事处,起码做事八面玲珑,作为商家、买办、谈生意、作掮客,这种善于沟通的特色绝对能吃四方饭。
然而,在国家赋予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当中所需要更趋近于属于专业、应用型的岗位,也就是说未来青年已经不能“单靠一把口”去参与这些香港社会发展形态。所以,理想的香港青年,首先应当具备过硬的学术素质与实践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创新科研或掌握学术前沿新知,把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机遇,并且在社会实践中激活头脑,在真实挑战中多多解难。
根在香港、心系家国、放眼世界的观念与视野
我们经历过由乱及治的泥泞。新时代的香港青年应当根植本地、心系家国、放眼世界。由近及远,香港是我们的家,了解并参与社区建设是青年的责任,也是我们通过日常细节去形塑青年的公有、服务、贡献观念。然后,青年应主动把握机会,认识国家发展,深入理解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只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价值。
而值于今日,望著长安大街的人民军队铁骨铮铮,更应知道今日国家与香港的和平与安全感,正是因祖国的强大而有此底气。乃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香港青年应有足够的自信,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视野。在强大的祖国、发达的香港的支持下,努力做好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传播香港声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香港青年精申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今日社会所需要的定础石。所以,阅读中华文化经典,了解文化精髓、参与文化实践,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与社会行动中,正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之义。
特别在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更有条件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国际化传播。“文化出海”的重大使命,是今日香港青年的使命,也是重大机遇。
青年要主动增值自己
为了培养这样的青年,香港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已有积极行动。比如教育领域,中小学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化,加强人文科中国情教育与中华文化学习,同时拓展STEM教育与创科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学校与青年机构合作推出大湾区实习计划与交流团,让青年亲身体验国家发展的脉动。社会层面,企业提供更多实习与创业支持,非政府组织举办各类文化、科研与体育活动,全面促进青年成长,“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政府则透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为青年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在今年8月27日成立,顾问团已举行首场交流会,就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展开深入讨论。特区政府清楚明白香港在外围环境的挑战下,需要更精准针对“八大中心”的定位,适时作出优化,进一步提升人才库的多元性及人才计划的成效,同时加强培育和善用本地人才,为香港未来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作为青年政策关注者,笔者乐见此举与《青年发展蓝图》中的“希望篇”的政策目标方向一致,旨为紧扣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多管齐下推动青年人对“八大中心”定位以及相关的发展机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增加青年人在相关领域实习、就业和创业等的机会。
社会要以新态度 为香港培养新时代青年
地球不停地转动,时不我待。有清晰觉悟的青年自身应当主动拥抱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作为这些进步青年的同行者,家庭、学校、企业与社会组织亦有关键角色。与传统方式不同,因应社会变化,我们要让青年掌握、习惯“变”的能力,其核心在于让青年“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习近平主席曾说,“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所以,家长应当支持青年探索多元发展,学校需平衡学术与德育培养,企业应提供实践机会与职业导引,社会组织则可搭建更多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年创造一个充满机会与支持的成长环境。
新时代的香港青年,应当是知识与能力兼备、本土与国际视野并重、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一代。他们不仅是香港由治及兴的亲历者,更是参与者与建设者。青年的未来就是香港的未来,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这不仅是国家对香港的期望,也是香港未来八大中心新动能的刚性人才需求。
作者梁业鹏是民青协会主席、元朗青联副主席、元朗区议员。文章标题由编辑所拟,原题为“新时代之下的理想香港青年”。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