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要有改革的“质”
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周三(9月17日)发表,轮廓逐渐清晰。放宽投资移民的买楼门槛,将大学非本地生限额提升至五成,推动人工智能(AI)应用,发展生态旅游,延长新生子女的额外免税年期,重推租置计划,考虑调整外劳比例……
每逢《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发表前,商界要求降低印花税、放宽投资移民门槛,可以说是“例牌”,而“购房通”的建议也可能对政府构成压力。但另一方面,在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下,政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承诺明显落空,饮食、建造等行业失业率攀升——本地最新失业率升至3.7%,建造业更飙升至7.2%,餐饮业亦达6.4%。劳工界强烈要求冻结甚至削减外劳输入,设立煞停机制。他们担心“补充劳工”变成了“取代劳工”,进一步侵蚀本地工人的议价能力。即使他们保得住饭碗,薪酬增长亦严重滞后,远远跑输通胀。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内耗式发展不但难以为继,香港市道的困难更在于租金过高和本地消费力疲弱,有待《施政报告》正视。
金融界要求延长交易时间、取消股票印花税,社福界要求守住福利开支、增加对照顾者支援的底线,教育界希望在吸纳非本地生源与支援本地学童精神健康之间取得平衡……坊间的诉求纷纭,但政府的回应不能是零星拼凑,而必须要有清晰的主轴,回答“最终目标是什么?”,以至是“香港未来的经济支柱立于何处?”的问题。以房屋政策为例,简朴房只处理“最基层、最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不足够,其他㓥房何时才能够告别?如果市场租金继续上升,选择必然减少,政府打算提供多少公营房屋予基层市民?
今年以来虽然股市回升,交投增加,但楼市依然受压,预计全年靠稳。减免印花税或许能带来楼市的短暂反弹,但创造大量优质就业,才能让年轻人看到事业发展的阶梯,从根本上提升市民的收入与置业能力。经济产业前景明朗,才是市场信心的根源。清晰的产业方向不但能给予本地市民,内地移民以至国际投资者也需要长期看好香港、投资香港的理由。
《施政报告》因此要让人看见产业发展蓝图。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不是地产项目,而是这个城市的未来的载体。这份蓝图必须回答,哪些核心产业具有绝对优势和巨大潜力?生命科技如何结合顶尖医疗与大湾区制造能力?数字经济具体怎样发展?法律服务枢纽如何利用普通法优势?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吸引外来人才的清单,大学学科的设置也应围绕此蓝图布局。
去年屡谈“改革”的《施施报告》若然展示了改革的“量”,本周三发表的《施政报告》作为本届政府任内第三份,不能再不呈现改革的“质”。市民期待的不只是应急方案,新措施或者新名目,更是对经济、对产业以至对公共行政的结构改革,让人看见这个城市未来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