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九三阅兵: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全方位展示
9月3日的阅兵式,远非一场简单的武力陈列,它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国家叙事,一次面向国内外的战略沟通。当受阅方队在党旗、国旗下以资讯化、九三阅兵: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全方位展示
智慧化的崭新面貌浩荡前行时,我们目睹的不仅是一支军队的装备革新,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在现代性激流中,对安全、秩序与主体性的深刻重构。这场阅兵宛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军事力量建设的独特逻辑、内在张力与未来航向,这既是对世界军事革命浪潮的技术性回应,更是中华文明肌体内部生长出的独特安全哲学与政治美学的集中展演。
九三阅兵展现现代战争不再是单一武器的对决,而是整个作战体系间的对抗,将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防空系统、侦察设备、舰载机、歼击机等按“作战模组”混合编组受阅,直观展示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军兵种如何协同配合,形成一体化的联合作战能力。此次展示的“新域新质战力”,精准呼应了科技革命与战争形态“资讯化、智慧化”的演变,但其终极指向是《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所明确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战略支撑。这种“以技强盾”的模式,追求的是技术赋能下的“有效捍卫”,其力量展示的核心功能在于威慑与防御,旨在保障发展进程不被中断,守护一个超大规模文明共同体在转型时代的稳定与完整。
正如发布会强调,这是“人民军队奋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解放军力量结构新布局的首次集中展示”。新型作战力量与传统精锐并肩受阅,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它既毫不掩饰对机械化时代“钢铁洪流”所代表的体系化、纪律性、大规模动员能力等传统优势的继承,又全力拥抱智慧时代“数位方阵”所要求的互联网中心战、无人化、分散式作战等新质战斗力。
九三阅兵深刻契合中国“守正创新”的哲学底色:现代化不是无根的漂浮,而是在深厚传统根基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军队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观察中国如何在宏大转型中保持战略稳定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个绝佳视窗,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历史耐心与结构性智慧。
这场盛大阅兵意图传达的,不仅是对内的凝聚力工程,更是对外的战略信号释放,深刻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所秉持的安全观与世界观,中国拒绝像历史上某些崛起大国那样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有节制的,其目标在于保障自身发展权与安全空间,并愿为国际体系提供“公共安全产品”。这种“止戈为武”的传统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理念相交织,共同形塑著中国式现代化面向全球的军事外交话语体系。
九三阅兵对内,标示著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自信。历史传承在抗战胜利日举行阅兵,缅怀先烈,警示世人珍惜和平,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自豪感;安全感与信心,向国民展示强大的国防力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信心。对外,是要清晰传递中国战略意图,阅兵明确告知世界,中国有决心、也有实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包括领土完整、发展利益等),任何试图胁迫或侵犯中国的行为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国安港安家安”,这六个字对香港而言并非空洞口号,而是从迷茫中寻回的生存座标。心安处即长城,香港市民在阅兵的震撼场景中,触碰到的是守护的实在温度。“国安港安家安”,六字如磐石坠地,其声铿锵,其意深远。国安非抽象之辞,其根系深扎于九州水土,其枝叶舒展于黎民呼吸之间,它最终指向的,是每一个屋簷下的灯火可亲,是万千“家安”构成的不可撼动的文明长城。
家的安宁,绝非飘浮于真空,它必然依附于一个强大而有序的共同体,亦即是国的庇护。回望历史长河,每一次“国破”之后,接踵而至的必然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浩劫。这份“国安”是“家安”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
“港安”之谓,在今日中国更具符号意涵。香港历经沧桑,其命运与国运紧密交织。香港是试金石,检验著“一国两制”的生命力;是瞭望塔,关乎国家开放发展的视野;更是连通中国与世界的血脉桥梁。唯有筑牢国家安全的堤坝,坚决挫败一切分裂、颠覆、渗透与破坏之图谋,方能确保香港社会免于动荡之苦,使其独特优势得以发挥,市民福祉得到保障,使其继续作为东方明珠熠熠生辉。“港安”是“国安”不可或缺之一环,“国安、港安、家安”,此三者非简单的线性因果,而是一幅相互嵌套、彼此滋养的共生图景,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命运环流。
作者葛珮帆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