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香港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构筑战略支点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面勾勒出人工智能(AI)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这一战略规划旨在充分发挥中国资料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方面,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开展“AI +”六大行动,包括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及全球合作。另一方面,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AI +”行动八大支撑。
AI已从单一技术演变为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香港正站在融入这一国家战略的历史节点上。在此时代转捩点上,香港这座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根基的都市,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如何深度融入国家AI发展战略,不仅关乎香港自身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战略布局。
香港作为国家AI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凭借其国际化的创新环境、顶尖的科研人才及完善的金融体系,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内地与全球AI领域的交流合作,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未来,香港必将继续强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及产业应用,为国家AI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笔者深信科技创造未来,创新科技是启动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AI战略绝非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追赶,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现代化转型工程。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颁布到“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国家层面已构建起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伦理治理三位一体的发展框架。在这一宏大叙事中,香港不应也不能缺席。其独特优势若得以充分发挥,将成为国家AI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增值器”。
香港融入国家AI战略具有显著优势。其一,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五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其二,健全的智慧财产权保护体系和普通法框架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其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备为AI产业提供多元融资管道的天然优势;其四,“一国两制”下的独特地位使香港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AI生态系统的理想桥梁。这些优势若能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效对接,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然而香港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制约了AI的应用场景,科技转化机制仍存在“死亡之谷”,本地市场规模有限,且面临新加坡等地区的竞争压力。更重要的是,在国家AI发展格局中,香港需要明确自身定位,避免与内地城市形成同质化竞争,而应致力于构建互补共赢的生态关系。
香港融入国家AI战略需要多维路径创新。首先,应建设“AI协同创新特区”,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沙箱机制,在资料跨境流动、演算法伦理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其次,聚焦金融科技、智慧医疗、数字文创等优势领域,打造垂直领域的AI创新高地。第三,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链协作,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再者,完善人才生态体系,不仅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更要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的本土AI领袖,必须加强本港创科教育,把AI和程式设计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同时,必须推动AI的跨界融合,透过与其他行业、领域、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例如与AI同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低空经济,透过AI技术的赋能,可实现智能路径规划与优化、精准空域管理与协调、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等,大幅提升其营运效率、飞行安全和经济效益。
香港经济以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为主轴,三者的协同效应为香港繁荣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数码化和全球化浪潮下,创新技术正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笔者强调,香港要维持竞争优势,必须抓住AI、区块链等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为三个中心注入新动能。超越单纯技术升级,AI能驱动核心产业革新,孵化新业态,创造高附加值岗位。这正是经济多元化转型的核心路径。香港必须加速构建AI生态圈,涵盖人才、基建、政策等方面,方能抢占先机,巩固国际枢纽地位。
特区政府已认识到AI的重要性,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将“人工智能与资料科学”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制定了《人工智能道德框架》,为各部门在推行应用AI技术的项目时提供指引。因应生成式AI技术的最新发展,该办公室于2023年8月更新《人工智能道德框架》,为部门就开发与AI相关的技术及应用方案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香港发展AI具备多方面优势,不仅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更拥有大量高质量资料,特别是在金融、医疗及交通等领域,为AI模型训练提供丰富场景,亦须强化湾区合作。香港必须抓紧机遇,发挥独特优势,成为内地创科企业“走出去”,以及将海外企业、技术与人才“引进来”的双向跳板。 香港的AI浪潮已涌来,各界应该积极应对,若不想落后被淘汰,就必须赶快学习,拥抱AI机遇。
作者葛珮帆是立法会(选举委员会)议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