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九三阅兵:赖清德的战败者心态与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争夺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于9月3日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对民族记忆与历史认同的重要重塑。然而,在台湾,民进党当局却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采取了淡化甚至扭曲的态度,引发了岛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民进党史观:篡改和遗忘

80年前,中华民族面对外侮,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民死伤3,500多万人之巨。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铸就的丰碑。

台湾民进党当局一向在教育及舆论中淡化中国在抗战中的角色,试图将台湾的历史与抗战胜利割裂开来。他们有意弱化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强调台湾与日本的关系,甚至美化日本殖民时期的历史。赖清德出席“欧战胜利80周年纪念茶会”,却避谈“抗战胜利80周年”;他近期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更是将日本投降日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日”,刻意回避“日本侵略和中国抗战胜利”的表述,完整地呈现了将日本视为“祖国”的媚日心态。这种历史叙述中自认为是“战败国”的扭曲逻辑,实在是令人不齿。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历史认知的断裂,更是身份认同的深层危机。

“中国威胁论”早已成为民进党政治工具箱中的常备武器,民进党不断渲染中国的“威胁”,试图将所有两岸交流贴上“统战”的标签。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凝聚绿营支持者,但过度“抹红”已让许多民众感到疲惫和反感。近期“大罢免”失败,便是最好的例证,过度政治化的操弄,已经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感。近期赖清德对日本近乎“祖国化”的表述,进一步暴露了其历史观的错乱——一个享受着战胜国地位与国际红利的地区,竟在官方话语中否认自己属于那场伟大胜利的一分子。

九三阅兵:话语权回归

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阅兵,正是对这种历史扭曲的有力回应。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展示,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集体唤醒。国台办明确表示,活动邀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代表出席,体现了“堂堂正正,无可非议”的民族大义。

阅兵让世界再次聚焦中国在二战中的关键角色。民进党企图将抗战史边缘化,但国际社会越来越清楚:中国是东方主战场,牵制百万日军,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透过阅兵重申这段历史,正是要打破“西方中心”的战后叙事,掌握属于中国的历史话语权。

民间交流:打破信息茧房

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官方设置障碍,台湾民众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网红“馆长”陈之汉的大陆行就是很好的“打破信息茧房”的例子。通过直播,他让台湾观众亲眼见证了大陆的真实面貌,挑战了长期以来民进党当局和绿媒塑造的刻板印象。

两岸交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团长所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大陆最美的风景也是人,大陆可能是全球唯一对台湾怀有真正同胞之情的地方。”这一观察击中了两岸关系的核心——无论政治如何变化,民间情感的连结始终存在。而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也开始亲身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多来多看,两岸同胞将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摆脱政治误导,正视历史,才是台湾未来的关键。

正视历史:才能真正前行

民进党的操作,正在使自己与民众渐行渐远。当它禁止人民参与一场纪念民族解放的盛典,当它将日本殖民美化为“现代化建设”,当它把中国描绘成唯一威胁而忽略真正的历史责任——它早已背离了大多数台湾人对和平、正义与真实的追求。

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而是民族的根基。 纪念抗战胜利,不只是为了怀念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唯有正视历史,才能摆脱政治操弄的误导;唯有加强交流,才能消弭误解与敌意。

只要内心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看到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那支威武之师迈步前进,谁能不感到骄傲?天安门广场上阅兵的铿锵步伐,对于两岸同胞而言,不是威胁的象征,而是共同历史的回响与民族骄傲的宣言。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