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人才政策 ≠ 移民政策 “双向选择”才符合香港人才战略
近年来,香港先后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和各行业输入劳工计划,试图缓解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市场紧张的问题。这些政策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也暴露现行人才引进机制面临的挑战。香港需要的人才政策,应当不止停留于“抢人才”,更应该根据人才引进情况及本地劳动力就业情况,建立一套能够实现“双向匹配、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
“假才产业链”损害香港声誉
近期入境处捣破跨境造假团伙,揭露一条从伪造学历、工作证明到出入境记录的“一条龙”造假产业链,涉案金额高达5,500万港元。这些黑中介以“包获批”、“保永居”为噱头,为每宗造假申请收取高达250万港元的费用,形成“伪造学历—虚假证明—协助申请—续签造假”的完整产业链。
然而,截至目前,内地社交媒体平台仍然充斥大量关于香港高才申请的误导性信息和中介广告。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人才引进秩序,更侵蚀着香港作为国际人才枢纽的公信力。当“花钱买身份”成为潜规则,真正有才华的专业人士可能因此对香港的制度环境产生质疑,最终损害的是香港长远发展的根基。
重新定义人才政策的成功标准
传统上,政府倾向以签证发放数量和续签率作为人才政策的主要指标。然而,人才政策真正重要的是人才是否真正选择在香港“落脚”——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参与社会,而不仅仅是持有签证和是否成功续签。续签率不应成为最重要指标。真正成功的人才政策,不应只以申请数量或批准率为唯一标准,而应着眼于这些人才能否为香港社会带来实质性的贡献——他们是否在香港就业创业?是否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知识?是否填补了香港产业发展的关键缺口?是否促进了香港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本是正常现象,政府需要建立更细致的人才追踪评估体系,定期收集雇主、人才和社会各界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这种“试错—调整”的循环应当成为人才政策的常态,保持政策的高度灵活性,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环境。简言之,我们需要从单纯的“数量导向”转向“质效导向”,从“抢人才”转向“用好人才”。
必须厘清:人才政策≠移民政策
对于许多已获得“高才通”的申请者而言,拿到签证往往被视为“大功告成”,但这实际上只是与香港建立联系的第一步。令人遗憾的是,部分高才仅将香港作为人生发展的“备选计划”,并未真正付出时间和精力来探索香港提供的机会。签证到手只是起点,而非终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科技枢纽,为各行各业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已获“高才通”的人才应该积极来港考察探索,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产业生态、就业环境和生活方式,看看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与其远程猜测、隔岸观望,不如亲身体验、实地探索,用两年时间去尝试、去评估,看看香港能否从“机会”变成“家”。
同时,外来人才不必过分焦虑续签问题。对于那些真正在香港工作、生活、创业,并为这座城市做出贡献的人才,续签通常不会成为难题。而对于经过认真尝试后发现香港并不适合自己的高才,也应该有“好聚好散”的胸怀,不必过分执着于续签,更不应轻信所谓的“挂靠”服务。人才和香港的关系本就是双向选择,选择离开并不意味著失败,而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宝贵经历。
香港政府也需要加强政策宣导,明确区分“人才政策”与“移民政策”的本质差异。人才引进的核心目标是补充香港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劳动力,而不是提供移民通道。这一定位需要通过官方渠道反复强调,同时加强与社交媒体合作,大力防止中介机构的不实宣传和误导。政策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性,对实现人才与香港的“双向匹配”至关重要。
双向选择:人才战略正值关键转型
香港的人才政策应被视为一种“双向选择”的艺术——人才和香港是双向选择的关系。香港需要优秀人才提升竞争力,人才则需要香港提供发展平台和生活环境。只有当这种双向选择达成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香港的人才政策成功与否,不应止于引进了多少人才,而在于这些人才能否在香港生根发芽,为香港的未来发展赋能。从“抢人才”的成功,到“用好人才”的发展,从“重数量”到“求实效”,香港的人才战略正在经历关键转型。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区域竞争,香港必须更加务实、精准、灵活、有远见地实施人才政策,吸引真正有才华、有抱负、愿意与香港共同成长的人才。只有这样,香港才能在新时代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特首李家超提出的“千万人口大都会”愿景,重塑国际金融中心的辉煌。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双向选择:香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政策?”。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