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超级连络人”与“超级增值人”的双重角色
来稿作者:杨华勇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社交网站预告,他和团队将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发表时穿戴同款绿色领带和领巾,这一细节引发了公众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关注。从宣传片中可见,这些配饰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师生设计,灵感来自港珠澳大桥、青马大桥和汀九桥三座标志性建筑。三座大桥的设计灵感各具深意,共同构成了香港自我定位的多维叙事。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物理连接与制度融合的象征;青马大桥连接香港国际机场,是香港与世界接轨的物理表征;汀九桥代表本地连通与内部整合,象征著社会内部的和谐与发展。三座桥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香港既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际体系的关键节点,同时需要内部和谐与融合发展。这种多维定位巧妙地平衡了本地、国家与国际三个层面的身份与角色。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世界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的当下,特首李家超再次强调香港要扮演好“超级联络人”与“超级增值人”的双重角色,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作用。这一定位绝非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对香港经济功能的深刻重新定义,是对香港在新时代坐标系的精准导航。这一战略定位既根植于香港的历史基因,又直面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不仅关乎香港自身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与世界经济增长动能。理解这一双重角色的内涵、基础与实施路径,对于把握香港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超级联络人”角色的本质是香港作为全球化要素流通枢纽的功能定位。然而,纯粹作为“通道”或“过道”的经济功能在当今世界正面临价值稀释的挑战。随著数位技术降低连接成本,各地开放水准普遍提高,单纯的中介功能价值正在下降。这正是“超级增值人”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香港不能满足于做被动的管道,而必须成为主动的价值创造者。“超级增值人”要求香港在连接功能基础上,通过知识、技术与创新为流经要素注入新价值,提升资源要素的品质与效能。这一定位转变意味著香港需要从“流量经济”向“价值经济”跃升,从交易枢纽向创新引擎进化。
香港担当“超级增值人”角色拥有显著优势。其世界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备尖端研发能力,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有5所高校进入前100名;高度发达的专业服务业——包括法律、会计、金融、咨询等——能够为复杂商业活动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成熟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风险资本支援;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独特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创新生态。这些优势使香港有能力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健康科技、人工智慧、大资料等新兴领域成为价值创造的领导者而非跟随者。
实践“超级联络人”与“超级增值人”的双重角色,香港需要在多个维度同步发力:在资本流动领域,香港不仅要维持其作为内地与世界资本桥梁的地位,更要发展成为可持续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全球枢纽;在人才与技术层面,香港需要超越简单的人才中介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人才培育与协同创新平台;专业服务领域,香港的专业服务机构需要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提供定制化、高知识含量的解决方案转型。
当然,香港实践这一双重角色面临诸多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影响香港的连接功能,区域竞争加剧要求香港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产业结构单一化风险需要通过多元化发展来化解,社会民生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寻求解决方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香港在坚守核心优势的同时,展现变革勇气与创新思维。
香港这座历经风雨的国际化都市,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超级联络人”与“超级增值人”的双重定位,既是对香港传统优势的继承,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引领。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不仅取决于特区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参与。唯有在坚守法治、自由、开放等核心价值的同时,勇于创新、追求卓越,香港才能在世界大变局中巩固提升其独特地位,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