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从双节经验出发 开启香港旅游质量并重的新篇章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香港再次以亮眼的成绩单展现了其作为国际旅游都会的独特魅力。在短短八天的假期中,仅前六日便有约116万内地旅客访港,较去年同期增长5%。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游客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香港街头秩序井然,未见混乱;酒店入住率持续高企,高端消费表现强劲,部分游客甚至愿意花费数万元购置服装与黄金。即便期间曾悬挂三号风球,也未能阻挡游客的热情,大街小巷依旧人流如织。这一系列现象,不仅印证了香港“旅游天堂”的持久吸引力,更揭示了其背后政府、业界与市民三方协同努力的成功模式。
与过去某些节假日人满为患、秩序受到挑战的情形相比,今年黄金周最显着的特点便是“忙而不乱”。这种秩序感的提升,首先得益于特区政府的超前规划与高效管理。入境部门对客流量的精准预估,使得口岸通关、公共交通调度、热门景点人流疏导等环节得以提前部署、从容应对。警方、旅游事务署及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确保了资讯的及时发布与现场的有效管控,将潜在的风险与不便降至最低。即便在三号风球的不利天气下,应急机制的迅速启动也保障了游客安全与基本出行需求,展现了城市应对突发情况的韧性。
这种“看不见的”管理效能,是旅游体验最基础的支撑,也是香港作为成熟目的地区别于许多新兴旅游城市的关键优势。不过,数字仅是表像,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旅客消费与体验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购物天堂”形象正在被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所补充,文化沉浸、自然探索、教育体验、金融服务等新兴业态脱颖而出。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全球旅游趋势的演进,也揭示了香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香港旅游业的转型已迎来关键窗口期。本次黄金周的新业态表明,旅客需求正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满足”,从“快速观光”转向“深度体验”,从“过客”到“参与者”的范式转移。例如,包括文化旅游,维港国庆烟花汇演、西九华服嘉年华、大坑舞火龙等活动,成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这种“体验式消费”带动相关消费提升20%,并吸引超过半数过夜旅客,显示文化IP的深度开发潜力。
未来,香港需以文化为魂、自然为韵、科技为器、服务为本,构建一个特色鲜明、体验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创新与旅客共创,香港不仅能擦亮“旅游天堂”的金字招牌,更将为全球城市旅游转型提供范例。
郊野旅游,万宜水库、桥咀岛、西贡沙滩等景点的火爆,反映旅客对自然宁静的渴望。桥咀岛单日涌入4,000人,虽展现了香港郊野的魅力,但也暴露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推行“智慧郊野”管理系统,通过预约制、实时人流监控与生态保护教育,平衡体验质量与环境可持续性。
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等校园成为亲子旅游热点,其百年建筑、人文景观与学术氛围构成了独特吸引力。此现象与特区政府打造“留学港”的策略相契合。建议加强校园与旅游业的协同,设计“学术体验游”,并将教育旅游与创科产业结合,展示香港的科研实力。
银行在黄金周期间延长营业时间、提供口岸接驳与开户服务,体现“北水南下”趋势下“投资+旅游”模式的潜力。随着“互联互通”机制深化,此类需求将持续增长。建议开发金融主题旅游线路,如参观交易所、财富管理讲讲座,并优化跨境支付与税务咨询服务,打造亚洲财富管理中心形象。
体育与盛事经济,借鉴新加坡F1赛事经验,争取国际级体育赛事与演唱会落户,吸引高端旅客;产业融合推动“旅游+科技”,“旅游+文创”等跨界合作。新加坡通过F1夜赛、滨海湾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年均吸引超300万高端旅客。香港可参考此模式,结合自身优势,如国际金融中心、中西文化交汇,打造独具特色的盛事品牌。
香港旅游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全球旅游格局的重塑与旅客需求的深刻变化,香港必须以“筑巢引凤”的智慧,既要巩固内地市场的基石地位,更要勇拓海外新蓝海。这不仅是客源数量的扩张,更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新。
对内地市场,香港需超越“购物天堂”的单一标签,深耕文化血脉与情感连结。当“特种兵旅游”、“Citywalk”成为年轻世代新宠,香港应巧妙串联中西荟萃的文化地标——从庙街的市井烟火到PMQ的文创活力,从大澳的渔村风情到西九龙的艺术脉动。简化签证程序、优化电子支付体验、提升普通话服务品质,这些“老生常谈”恰恰是内地旅客最关切的痛点。更需打造季节性主题活动,如春季艺术季、夏日电竞节、秋日美食月、冬日跨年盛典,让香港成为内地旅客“常来常新”的情感归属地。
开拓海外市场,则需精准把握后疫情时代旅游心理的微妙变化。欧美旅客愈发追求“真实性”与“永续性”,他们渴望超越浅层观光,深入在地生活肌理。香港应以“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叙事,设计“历史漫步”、“非遗工艺体验”、“离岛生态探秘”等深度产品。可借鉴巴黎“博物馆之夜”、东京“设计周”等国际经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节庆,让香港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图谱中不可或缺的座标。
香港旅游业的未来,系于能否以“双轮驱动”战略——内地市场做深做透,海外市场做精做广。当这座城市真正成为东西文明对话的客厅,“旺丁旺财”将不再是目标,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