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心澄|精神病与法律的边界
撰文: 笔下心澄
出版:更新:
作者:萧嘉颖医生
最近一部与法医精神科有关的电影上映,观众对于电影的讨论包括“为甚么他会犯罪?”和“为甚么他会发病?”
法医精神科的医生廖廖可数,而大众亦很少机会接触。他们的任务亦是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他的病与这宗案件有关吗?
答案可能错综复杂:病人可能纯粹受幻听影响,亦可能是与受害人结怨,或是自身的性格缺陷。在法律层面,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可以影响接下来的判决。
若然病情与案件有关,而且犯人需要接受治疗,他可能被判处“医院令”,入住惩教署辖下的精神科中心,或入住精神科病房进行治疗;若然无关,犯人则可能会循正常途径承担法律责任。
从法医精神科的角度,这个“为甚么”固然重要,但后续的处理亦是一个难关。
对病人来说,他们需要接受自己患病,承受内心的愧疚,以及面对社会对他们的标签。
对家属来说,即使感到不解,仍要原谅病患的过错,持续照顾他们,以防止他们复发。
而对医生来说,尽管理解病人渴望重投社会,但亦要保持客观,衡量病人重犯的可能性,给受害者和社会交代。
在精神科,我们遇过许多病人因为害怕被歧视而讳疾忌医;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不理解和害怕而离开他们的亲友亦很多。
对于那些仍然愿意支持精神病患的亲友,也许我们可以跟他说:
“你已经很坚强,做得很好了!”
作者萧嘉颖医生是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医生。
“笔下心澄”栏目由青山医院医护人员撰写,安抚读者情绪波澜。故事细节经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隐。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