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网约车条例落地 香港共享经济起步
历经超过十年的激烈争论与社会沉淀,香港的交通政策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突破。立法会于10月15日三读通过《2025年道路交通(修订)(网约车服务)条例草案》,标志着网约车服务正式走出法律灰色地带,纳入规管框架。这不仅是特区政府“以民为本”施政理念的具体实践,更是香港拥抱“共享经济”的重要里程碑。在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及其团队的全力推动下,这项曾被视为“不可能任务”的立法工作,在紧凑的时间表中得以完成,展现了政府迎难而上的决心与执行力。
框架落地三方共赢
网约车服务在香港已存在十年之久,以其便捷、透明、服务质素较稳定的特点,深入民心。民间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市民支持规管网约车,反映出传统的士服务长期未能满足市民对优质出行体验的需求。然而,由于法律框架滞后,网约车一直处于“非法”状态,司机、平台与乘客均缺乏法律保障,衍生不少社会矛盾。
新通过的条例草案确立了清晰规管框架,规定平台、车辆及司机均须领牌,并大幅提高罚则(无牌提供服务最高可判罚款一百万元及监禁一年),从法律上确立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更重要的是,条例平衡了各方利益:市民获得更多元、安全的出行选择;网约车司机取得合法工作身份;传统的士业则可透过竞争压力推动服务升级。“市民、的士、网约车三方共赢”目标,终于有了实现的法律基础。
官民之间良性互动
此次立法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广泛吸纳民间建议。从公众咨询到议员倡议,从学术研究到业界意见,政策制定过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例如,动态配额模型的提出,正是来自交通研究团体的专业建议;而对司机培训、乘客保障、数据安全等细节的关注,亦反映社会对服务品质的深切期待。
这种“民间推动力+政府回应力”的协作模式,正在形成香港公共政策的新范式。它不同于过去的“由上而下”决策,避免了“抗争式政策”的对立,而是透过理性讨论与专业论证,寻求最大公约数。这种治理模式,正是香港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推进改革的关键能力。
另外,政府采取了“先确立原则性框架,再透过附属法例订定技术细节”的务实立法策略。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确保了立法效率,也为后续与持份者深入磋商保留了空间。政府计划明年上半年提交规管细节的附属法例,并预计首批持牌平台可于明年第四季营运,展现出“说到做到”的执行力。
共享经济香港可期
网约车条例的通过,更是香港正式展开和拥抱共享经济的关键第一步。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效率,这与香港作为高度城市化国际都会的需求高度契合。网约车的成功规管,为未来其他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以此为契机,香港可进一步探索共享经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共享办公空间、共享停车位、共享充电桩、甚至共享医疗资源等。
这些创新不仅能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更能催生新产业、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多元发展。条例通过也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明确信号:香港在坚守法治传统的同时,也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规管框架,拥抱科技创新。这种灵活性与开放性,对于巩固香港的国际商业中心地位至关重要。
改变力量源于你我
回首这场长达十年的政策探索,过程确是崎岖艰难。不同的利益诉求、复杂的法律问题、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都曾让网约车规管看似遥不可及。然而,在社会各界的理性讨论、政府的开明态度、以及专业坚持下,改变终于发生。这项立法突破生动说明了每个持份者的理性声音、政府官员的务实推动、民间团体的积极建言,共同汇聚成变革的动力。
网约车条例的落地,不仅是香港交通政策现代化的开端,更是香港公共政策走向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新起点。未来,随着规管细节的落实与服务的实际开展,期待政府继续秉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完善政策执行,让市民真正享受到创新与规管平衡所带来的优质服务。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