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从餐桌到衣柜的抉择:如何从素食、快时尚、人造肉中减碳
来稿作者:曾善珩、陈凯婷、刘锐业博士
谈减碳,很多人以为要实行“断舍离”式的大改变,如全面素食、不再买新衣。其实,作为生活在香港的我们,只要在餐桌与衣柜做几个精明选择,就能把个人碳足迹显著地减少,同时支持更公平、更具韧性的供应链。
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环节,包括生产、加工、运输、零售、厨余等都会排放温室气体。不同食物之间,可以参考以下的碳排差距:
植物性食物:每公斤约0.3至4公斤二氧化碳当量(CO2e),比动物性食品低10至50倍。这是为何每周多几餐吃植物性食物,是最直接的减碳方法之一。
鱼类:平均而言,养殖鱼约5公斤CO2e/公斤,野生捕捞约3公斤。养殖端的饲料与土地用途改变是关键排放源。不过不同品种与养殖方式差异很大,选择时可留意养殖密度与来源标签。
猪肉与家禽:约7公斤与6公斤CO2e/公斤。牠们不是反刍动物,甲烷排放较少,故碳足迹显著低于牛羊。
羊肉:约24公斤CO2e/公斤。反刍发酵产生甲烷,是主要排放来源。
牛肉:约60公斤CO2e/公斤,属食物中最高。除了反刍甲烷,为牧场开垦而砍伐森林,令土壤与森林碳储释放,是“隐形成本”。
本地食材:新鲜又低碳
于宏观层面而言,全球近一半可居住土地用于粮食生产,其中约八成与畜牧相关。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畜牧业约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14.5%。因此,若把“一周七晚牛扒”改成“只在周末吃一次牛”,全年碳足迹已能显著下降;故此,如能把部分动物蛋白换成豆类、菇菌与全谷,不但营养依然丰富,还能降低碳排放。
于个人饮食方面,许多人以为“愈近愈低碳”,而整体上“短供应链”确有优势,但要看品类与生产方式。以温室番茄为例,高能耗暖房在寒冷地区种植,即使运输少,碳足迹可能高于在日照充足地区自然种出的番茄再运来。
对香港而言,短供应链仍有价值,减少中转能在极端天气或地缘政治波动时更有稳定的供应。支持本地水耕菜、豆品、烘焙等,不只更新鲜,也有助社区小农生存,增强城市粮食韧性。当季时选本地菜心、通菜、番薯叶等,往往价廉味佳又减碳。
丑食不丑:减碳也减浪费
香港每年食物浪费惊人,其中大量蔬果在田间与分销环节已被“外观标准”淘汰。所谓丑食(ugly food)如歪身胡萝卜、斑点苹果、大小不一的蕃茄,营养价值与味道并不逊色,只是卖相不符零售规格。接纳丑食,等于把原本会入堆填区的可食资源拉回餐桌,避免种植、灌溉、施肥与运输投入白白浪费,也减少堆填过程释放的甲烷。对消费者而言,街市与小店常有外观不完美的蔬果优惠,“性价比高+减浪费”是最实在的双赢。买回家后,先用于打汁、煲汤、烤蔬菜、咖喱或酱料,外观瑕疵完全不影响口感。
另外,如想减少进食红肉,可以豆腐、天贝、菇菌、豆类配全谷代替,是营养与环境兼顾的低门槛方案。市面上的植物肉,整体排放远低于牛肉,但因品牌配方、能源来源、产地不同,碳足迹有差异;钠含量也可能较高,购买时看营养标签。若能选择本地或区域生产的品牌,可兼顾短供应链。关键是饮食多样化:全食物型植物蛋白通常在营养密度、纤维与环境面更优于高度加工的替代品。偶尔用植物肉满足口感,日常仍把主力放在豆类、坚果、全谷和蔬果,效果最稳健。
最佳食用:不等于不能吃
首先,“过最佳食用期(Best Before)不等于不能吃”。最佳食用期针对品质,过期后可能色香味下降,但未必不安全;“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则关乎食安,需严格遵守。香港已有商户专卖临期或最佳食用期后仍安全的产品,配合视觉、嗅觉与少量试味判断,可惜食又悭钱。家中实践方面,餐前规划、先吃已开封和临期食材、善用冰格分装,是把浪费变成零的关键步骤。
此外,对餐饮业与重视可持续的消费者,第三方认证是实用工具。公平贸易与雨林联盟关注小农生计与生态;海洋管理委员会(MSC)有助辨识可持续渔业;有机认证涉及农药与土壤管理。对高风险品类,如酪梨、辣椒、可可、咖啡、棕榈油等,认证更能降低无意中支持森林砍伐、用水压力或劳权问题的机会。日常就从咖啡豆、朱古力、吞拿或罐头鱼著手,留意包装标章;餐厅在餐牌标示来源与认证,能建立顾客信任。
衣柜抉择:会穿30次吗?
服装业被估计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约2%至8%,亦是高用水与微塑胶污染来源。一条牛仔裤从种棉、纺纱、染整到运输,耗水可达数千公升。真正关键不仅是“制造足迹”,更是“使用寿命”:衣服只穿几次就丢,任何精进工艺都难以摊薄制造端排放。
改善的杠杆在于延长使用。研究指出,每件衣服多穿9个月,相关碳、水与废弃物足迹可减约两至三成。二手市场、社企店与线上平台让换季更环保;Vintage单品兼具风格。学会基本修补,把掉钮、开线、裤脚长度自己处理,能让衣物“多活一季”。升级再造(upcycling)亦愈来愈普及:旧牛仔裤变围裙或布袋,T恤变抹布或抱枕内胆,从此家里少一件即弃品,多一件有故事的物件。
选材方面,再生聚酯(rPET)、再生尼龙与再生棉正走入主流,一些品牌已推出再生面料系列;留意纤维含量与可追溯资讯。工艺上,新技术如雷射取代传统牛仔洗水、改良染整废水处理,能降低用水与化学品足迹;愿意公开披露减排数据的品牌更值得支持。到家中的使用阶段,低温洗、满桶洗、少用干衣机、用防纤维脱落洗衣袋,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与微塑胶释放。购衣时采用“一进一出”原则,并问自己:“会穿30次吗?”若答案是否定,或许二手、租借或不买,是更理性的选择。最后,把不需要的衣物交给社福机构或回收计划,参与衣物交换,让资源在社区中流转。
要减少碳排放,不必餐餐清汤挂面,也不必把衣柜清空。更可行的,是把高影响的选择先做对:每周2至3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优先选本地当季;主动寻找丑食与临期品,让食物完成它的使命;选带认证的咖啡、可可与海鲜,降低森林砍伐与过度捕捞风险;衣服多穿几个月、少用干衣机、愿意修补与分享。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叠加起来会很有力量,不仅为荷包省钱,也为城市添韧性,为地球减压。
作者曾善珩和陈凯婷是ESG平台创辨人;作者刘锐业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学生事务总监及高级讲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