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高品质立法会应具“三比原则”:比政纲、比能力、比形象
香港特区第八届立法会选举的临近,为这座饱经风雨的国际都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期待。这不仅是香港政治生活中的常规程式,更是在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历史转捩点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民主实践。
香港民主发展曾历经波折。一段时期里,立法会内耗空转,民生议题被政治斗争淹没,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反对派议员背离履职初心,将议会变为对抗中央、撕裂社会的角力场,香港整体利益与市民福祉被严重牺牲。这些乱象深刻警示我们:唯有确保治港者坚定不移爱国爱港,香港的民主制度才能健康运行,港人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真正保障。
第七届立法会依法履职,担当有为,在香港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新选制下产生的立法会展现崭新气象,议员们恪尽职守,理性务实审议法案,推动经济民生发展,有效落实“爱国者治港” 原则。立法会与特区政府良性互动,共同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助力社会稳步推进改革,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历程充分证明,在“一国两制”正确轨道上,香港立法机关必将继续为特区长远繁荣稳定贡献法治力量,谱写良政善治新篇章。
新选举制度的实施,是香港政治生态走向清朗化、规范化的关键一步。这一制度设计精准切中了过往选举中存在的弊端,通过优化提名机制、完善资格审查、均衡参与结构等措施,确保选举真正回归其原始初衷: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理政人才。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参选资格经由法定程式的严格审核确认,任何符合爱国爱港标准、具备履职能力和意愿的候选人,均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借其政纲的可行性、能力的专业度以及个人形象的公信力,展开公开、公正的竞争。
新制度彻底杜绝了过往存在的乱象,所谓“祝福名单”或“特殊待遇”已不复存在。这一变革使选举过程更加透明公正,所有候选人必须全情投入,通过“比政纲、比能力、比形象”来争取选民支持。政纲的实质内涵取代空洞口号,个人能力超越政治表演,公众形象建基于实干精神——如此选举文化才能真正反映民意、服务民生。这种良性竞争模式促使参选人必须深入社区、了解民情、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主张。他们不再需要迎合极端立场或进行政治炒作,而是可以聚焦民生福祉和香港长远发展,踏实地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转变让选举回归理性务实,使政治人才能够专注于服务社会的本职。
所谓“祝福名单”或“特殊待遇”的传言,在新制度下已无立足之地。这不仅是制度设计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舆论的普遍期待。选举的公正性体现在程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程式上,所有环节公开透明,接受全社会监督;实质上,竞争的核心从过往的身份标签、政治立场优先,转向了对施政理念、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拼。这种转变,使得选举不再是零和博弈的政治秀场,而是成为汇聚民智、凝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平台。候选人必须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主张,以真才实学和服务热忱打动选民,从而赢得认可与支持。
在第八届立法会选举中,这种高品质将具体呈现为参选者之间“三比原则”:“比政纲、比能力、比形象”的良性竞赛 ,精准勾勒出高品质立法机关的生成逻辑。通过充分的“比较”、精确的“比例”和动态的“平衡”,立法机关方能产出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能引领社会发展的良法,最终实现真正的善治。
在民意基础方面,要求立法机关真正成为民意的萃取器,通过广泛参与、透明讨论,凝聚社会最大公约数,使法律立于坚实的民情根基之上;在专业水准方面,强调立法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具备精深专业素养,借助专家智库,进行精细的条文设计与影响评估,确保法律的严谨与可行;在制度效能方面,从议事规则到委员会设置,都应以提升决策质量、强化监督力度为导向,实现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的跃升。这三者环环相扣,共同铸就一个权威、高效、回应时代的强韧立法机关,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根本性制度保障。
“比政纲、比能力、比形象”的三比原则,勾勒出高品质立法机关诞生的核心逻辑,它不仅是对过往选举文化的反思与超越,更是面向未来治理挑战的必然要求。政纲决定方向,能力保障执行,形象赢得信任。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参选者们以此展开健康竞争时,选举就不再是零和博弈的意气之争,而是成为集思广益、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一个由优秀人才组成、聚焦发展、为民服务的立法会,必将能更有效地监督和配合特区政府,共同破解深层次矛盾,助力香港在由治及兴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这不仅是选举文化的进步,更是香港迈向优质民主、实现良政善治的坚实一步。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