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以国之名铭记光复 以民之志共促统一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区汉宗

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正式将每年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庄重确认,更是对国家主权、民族认同与统一意志的制度化表达。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回应、对未来的宣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民族情感价值。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
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1945年10月25日,随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与澎湖列岛正式重归中国主权管辖。这一日不仅标志着日本殖民统治的终结,更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奋战的胜利成果。台湾光复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台湾同胞五十年反抗殖民压迫的历史见证。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是历史的回响,是制度的创新,是文化的凝聚,是国际的宣示,更是未来的方向。在这一纪念日的感召下,全体中华儿女将更加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共同推动祖国完全统一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进程。

在纪念的光晕中,台湾光复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抵抗外侮、追求解放的英勇史诗——从1895年《马关条约》的屈辱,到1945年重回祖国怀抱的欢欣,这半个世纪的抗争历程凝聚了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它也是历史正义的彰显——台湾回归中国不仅是国际法的明确规定,更是对殖民统治的道德否定。同时,它还是人民奋斗的丰碑——不仅铭记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也纪念普通民众在殖民统治下的文化坚守与身份认同。这些象征意义如同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台湾光复的丰富内涵。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举行的受降仪式结束了日本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那是中华民族洗刷半世纪屈辱、恢复领土完整的关键节点。这一庄严时刻的确立,根植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的坚实土壤,构成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可撼动的历史与法理基石。台北公会堂受降仪式所铸就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维护问题,是关乎民族尊严与复兴的核心利益。唯有坚守这一历史与法理共识,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书写两岸统一的新篇章。

《开罗宣言》以国际协定的形式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这些档经由日本在投降书中的明确接受,构成了完整的法律链条,使台湾回归中国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台北公会堂的受降仪式,正是这一系列法律档的具体实施与庄严宣示。

台湾光复的历史叙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自强的精神密码。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试图以“皇民化”割裂台湾与祖国的文化血脉,却始终未能磨灭岛内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回归的渴望。受降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这片土地及其人民重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是两岸同胞共同民族情感的法理确认。

当下台湾地区的政治情势虽历经变迁,但1945年确立的法律事实从未改变。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自然继承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全部领土的主权与权利。任何试图否定这一历史连续性的言论,都是对国际法体系与战后秩序的挑战。

纪念日的法律化,将历史记忆制度化,使主权宣示不再仅止于政治语言,而成为全民可参与的公共仪式。透过仪式、教育与文化传承,台湾光复的历史意涵得以深入人心,强化民族认同,抵制分裂言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守。

面对当前“台独”势力炮制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具有反制谬论、正本清源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世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光复是历史的回归,而非政治的争夺。纪念日的制度安排,正是对历史事实的法理延伸,对国家主权的制度保障。因此,台湾光复纪念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法理的支柱,是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重要环节。它昭示着历史不可篡改、主权不可分割的坚定立场,为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提供坚实支撑。

设立纪念日,正是要让这段历史被铭记被尊重被传承。它提醒我们,台湾光复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民族奋斗的必然结果,是历史正义的回归。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强化了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法理链条。纪念日的法律化,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制度安排,使主权宣示不再仅停留于政治语言,而成为可见、可参与、可传承的公共仪式,进一步巩固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法理支撑。

纪念日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国家与人民情感的制度纽带。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将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统一历史表述与价值导向,塑造清晰、正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透过学术研讨、历史展览、文艺演出、教育项目等多元形式,纪念活动将成为推动全民涉台教育的重要平台,尤其对新一代公民的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纪念日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民族抗战、人民奋斗与历史正义的多重象征。透过纪念活动,两岸同胞可共同参与台湾光复的记忆建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的河流奔涌向前,纪念日如同河岸上的灯塔,不仅照亮来时的航道,更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台湾光复纪念日便是这样一座灯塔,它不仅是历史的回眸,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建构——通过集体记忆的塑造、仪式的展演和意义的传递,将民族抗争、人民奋斗与历史正义熔铸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基石。

在当代语境下,台湾光复纪念更肩负着特殊的文化使命。面对“台独”势力对历史的扭曲与遗忘,对光复纪念的文化建构成为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阵地。通过还原历史真相,强调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系,纪念活动在文化层面筑牢了反“独”促统的根基。

当纪念的钟声再次响起,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七十几年前的那个历史性时刻,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台湾光复纪念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当下,沟通着大陆与台湾,融合了个体记忆与民族叙事。在这个过程中,两岸同胞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图景,强化着作为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

记忆的灯火不灭,民族的精神永续。让台湾光复纪念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实践,在历史的回响中凝聚共识,在记忆的传承中迈向未来,共同构建更加坚实、更加温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或许正是纪念日最为深刻的文化意义——它让历史成为活的传统,让记忆化为前进的力量。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正是两岸文化情感契合的生动例证。它展现了家国情怀与统一信念的文化基因,印证了纪念日所承载的精神血脉。当《沉默的荣耀》在两岸观众中引发热烈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更是中华文化血脉在当代的生动彰显。这部剧作如同一面文化棱镜,折射出两岸同胞共同珍视的精神品质与情感结构,在光影交错间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文化对话。

《沉默的荣耀》中流淌的家国情怀,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通过人物命运与选择自然流露的情感。剧中人物对正义的坚守、对家园的守护、对信念的执着,唤醒了两岸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这种情感共鸣的深层,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积淀的价值认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伦理在当代社会的艺术呈现。

纪念日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在这部剧中获得了当代诠释。它们不再是遥远的时间标记,而是通过艺术转化成为了鲜活的情感载体。这种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叙事的创作方式,让精神血脉在文化产品中得以延续,形成了超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作者区汉宗是香港媒体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