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云|“十五五”规划已至 香港高校正当时!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近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了国家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即“十五五”规划),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蓝图。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会又指出,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亦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香港高校、科技顶尖人才、香港政府(尤其是负责规划香港北部都会区大学城和科技城的部门)以及香港各界,应认真思考如何融入“十五五”战略规划,实现更高更强的发展。

香港高校在全球排名和人才“引力”表现不错

香港前五所高校在四大大学排行榜中(即QS、THE、US News和软科)表现整体不错,世界排名靠前,其中港大在QS排11、THE排33、US News排44、在软科排67,港中大在QS排32、THE排44、US News排37、软科排101-150区间,港科大在QS排44、THE排66、US News排101、软科排201-300区间,港理大在QS排54、THE排84、US News排58、软科排151-200区间,港城大在QS排63、THE排78、US News排64、软科排99。当中,香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四大排行榜中都进入前100名。

另外,根据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名单,香港共有1,821位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较去年增加287人,其中更有13位学者跻身所在领域全球前十,凸显香港在细分科研方向上的国际顶尖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也显示,香港在创新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香港政府2021年推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透过政府资助的高校吸引海外杰出学者及其团队来港从事教研工作。根据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数据,截至2015年2月底,已有66名“杰出创科学人”来港加入6所大学,其中以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最多,各有15人。以大类学科领域计,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最多,共有30人,而医疗及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及其他分别有19人和17人。另相关科学家获资助聘请的团队成员,更有接近220名。

此外,9月5日,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也在立法会会议上透露,来港求学的外地学生持续增加。香港高校在学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从2022/23学年的54,500人增至2024/25学年的79,300人,三年间增长近2.5万人。另外,根据香港教育局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显示,2024/25学年有26,600名非本地生修读“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向高校分配政府拨款和教育质素监管的机构)资助的课程,较上一学年增加三千多人,其中约六成半的非本地生修读学士学位,占本地资助学士学额的23.2%。

融入“十五五” 让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香港进入由治及兴重要阶段,国家也将于2026年进入“十五五”发展新阶段,香港高校和科研人才应积极依托“北部都会区”推进国际教育枢纽、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推动香港产业格局从从单一的“国际金融中心”逐步转型为兼具“国际教育枢纽”和“国际创新中心”等多元化产业布局,壮大香港产业经济发展韧性、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动能。例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香港可以通过对北部都会区政策支持、教育资源整合和深港跨境创新科技协同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引擎,为香港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时此刻,很值得重温习近平主席于2023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讲话”特别提到对香港四点希望,其中第二点就希望香港不断增强发展动能:“香港地位特殊,条件优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展望未来,香港高校应超越对排名的单一追逐,将发展重心锚定于三大方向:一是坚守育人初心,完善教学评价,让引进的顶尖学者从事科研的同事也走上教学讲台,为香港培养具全球竞争力的青年人才;二是强化贡献导向,推动学术研究不仅面向期刊发表论文,更要聚焦香港产业与大湾区发展所需,将科研成果转化于狮子山下和珠江两岸,让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三是深化北部都会区的区域协同发展,以北部都会区全新地理空间为载体,携手内地顶尖学府、领军科学家和领军科技企业,共同攻坚关键技术与未来产业,使香港高等教育不仅成为国际排名中的佼佼者,更成为驱动本地繁荣与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

“十五五”已至,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也呈现“东升西降”百年变局,香港战略发展区——北部都会区建设也已整装待发,加上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不断深入、内地高校在科研质量与引用影响力方面快速上升等有利因素,香港高校和人才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港校如何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何巧妙捕捉黄金机遇,推动高校和香港大学城成为香港—内地—海外高校合作办学、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引进的世界级枢纽,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全球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是香港高校要高质量完成的必答题。

作者是陈锦云是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