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提升教育质素的两个国际研究启示
作者:郭凯杰
近年特区政府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与数字转型:当中包括推动数字教育、培养人工智能技能、建设北都大学城,发展成国际教育枢纽等。不过说到底,要吸引海外人才或培养本地生力军,前提是香港的教育质素要够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展国际网络及合作,借鉴经验就变得十分重要。最近,一丹奖基金会在香港公布第九届得奖名单,塞内加尔的马马道(Mamadou Amadou Ly)和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维兰斯基(Uri Wilensky)分别拿下教育发展奖和教育研究奖。细看他们的故事,说不定能给香港用科技提升教育质素、照顾学生学习差异带来一些灵感。
马马道是“研究与教育发展协会”(ARED)执行总监,以多语教学计划“学习共赢”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协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快速提升基础读写能力。老师先用学生熟悉的本土语言讲解基础,等学生打好底子后,再逐步引入官方语言,同时用互动游戏和参与式活动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结果,一年内支援了超过58万名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平均提升超过一倍,计划后来还被当地教育部采纳,甚至扩散到邻国。
随着香港推动教育枢纽发展,未来来港的非华语学生肯定会增多;其实,尽管不算新移民,香港已经有多达60多万少数族裔人口,他们的孩子在语言学习上常常遇到障碍,社会上也一直有不少声音要求政府加强支援。香港可借鉴其经验,提升为非华语、新来港及转用英语授课的学生所提供的基础语言支援。学校可以用学科常用的词汇和日常生活情境(如搭地铁、看医生)当教材,从听说读写一步步建信心;用学生母语或简单英文解释,再衔接到中文课本。在公开试评核层面,教育局可以研究提供“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选项(参照海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模式),既保障公平,亦回应实际需要,增强香港对多元生源的吸引力。
另一位得奖者维兰斯基则研究“个体为本模型”,并开发开源工具 NetLogo。NetLogo 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简单模型,只需设定几个规则,便可在“小小世界”中观察个体互动如何累积成整体结果,例如人流与排队、疾病传播、交通灯时序以至城市规划等。把抽象概念变成你眼前看得见的变化,就能训练学生拆解问题、观察变化、解释原因的能力。现在,这工具已经用在各种学科,甚至公共部门的决策。
利用科技提升教育素质,以及突破课室界限、让学校及社会深度融合,同样是现今学校教与学发展的重点之一。我们可以借这个想法,让学生用数据模型来玩转社会议题,比如模拟港铁人流、升降机排队或社区设施使用率。学生透过类似的工具,调整一系列参数,即时观察曲线或图像变化,然后学会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进而从小问题入手培养解难能力,为社区或者政府提供建议,如优化巴士路线等。老师则可用生成式AI帮忙生成图表解说、延伸问题与课节总结等,既省时又能照顾学生的能力差异,还能让学习突破校园空间的限制。学界可以携手合作建立共享资源库,提供本地化的迷你模型与教学指引,降低学校的开发成本,令更多学生可受惠。
要提升学习效果、照顾不同学生需求,就得善用科技,让一切变得简单易上手。对香港而言,借鉴经验的下一步是制度化与日常化,让不同学校都能受惠。当课堂变得更有趣、有效,香港教育枢纽的定位也会更具说服力,长远吸引更多人才来港。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副研究总监,全国青联委员,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