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药剂业的隐忧:供应过剩、需求疲软、人工智能冲击
来稿作者:香港年轻药剂师学会
香港作为亚洲医疗枢纽,药剂业一向被视为稳健的就业支柱,承载着公众健康的重任。然而,2025年的经济环境却让这一行业蒙上阴影。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香港整体失业率已升至3.9%,而药剂业从业人员正面临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夹击。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人口老化带来的医疗需求增长,以及本地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转型,我们不禁要问:药剂业的生态是否已到转捩点?这不仅是行业的危机,更是香港就业环境的警钟。
回顾近年发展,香港药剂业市场规模在2025年已达约212亿美元,预计至2033年将以16.6%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这得益于老龄化社会推动慢性病管理需求、生物科技进步,以及政府在医疗基础设施上的投资。譬如,生物制剂和个人化医疗的兴起,为行业注入新活力;数码健康应用如电子处方和远程医疗,也扩大了药剂师的角色,从传统配药延伸至药物咨询和患者教育。这些趋势本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Indeed网站显示,截至10月底,社区药房职位仍有约18个空缺,涵盖药剂师、药房助理等岗位,薪酬中位数维持在每月5万港元以上。
然而,乐观前景下隐藏着严峻挑战。失业率的上涨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经济重组的产物。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指出,外部不确定性压抑企业招聘意欲,导致就业市场整体收缩。药剂业亦未能幸免:虽然医疗保健行业失业率相对稳定(约3.7%),但药剂师供应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医务卫生局报告,预计未来几年药剂师全职当量需求与供应将出现缺口,但短期内毕业生涌入市场,却因零售处方增长放缓和社区药房竞争加剧,而难觅理想职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相关行业失业更为明显,间接影响药剂供应链。事实上,2025年上半年,药剂业就业人数微降约6,100人,反映出招聘冻结与兼职化趋势。
就业环境的恶化,更凸显结构性问题。药剂师需持有香港药剂及毒药委员会注册资格,学历门槛高,例如药学学位加至少需要5年经验,但行业转型速度追不上人才培养。政府虽推动监管改革,加速新药上市,但本地药厂出口下滑3.5%,加上跨境医疗服务受阻,让许多从业人员陷入“高学历、低就业”的困境。年轻药剂师抱怨,社区药房工时长、压力大,却难以晋升;资深人士则面临数码转型挑战,需额外学习AI辅助诊断工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AI)的快速渗透,正对药剂业就业情况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AI工具如智能客服CareBot和Smart ASP系统,能自动处理患者查询、分流处方、生成医疗报告,减轻药房前线压力,节省约四成文书时间和三分之一工作量。这在社区药房尤为明显,AI预设回复和多语应对功能,帮助处理日常咨询,优化服务效率。医管局已将AI应用于抗生素使用监测和影像分析,预计未来几年将进一步扩大,创造出AI辅助药物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新岗位,吸引科技人才进入行业。
另一方面,AI的取代效应不容忽视:它无需休息、不会出错,能瞬间分析海量医疗数据,提供精准药物选择和剂量建议,威胁传统配药和基本咨询职位。根据医理说和GeneOnline报告,香港药剂师正面临角色转变挑战,约40%的企业已整合AI,导致部分低阶工作如文书处理和初步筛查被自动化,间接推高隐性失业率。药剂师需学习AI素养,如香港大学2025年起将AI课程设为必修,否则恐被边缘化;同时,AI算法偏见和信任问题,也要求从业人员参与监督,转型为“人机协作”模式。这不仅加剧就业竞争,还放大数码鸿沟,让中老年药剂师更难适应。
整体而言,失业率虽未达警戒线,但隐性失业(如转行或低薪兼职)已成隐忧,削弱行业吸引力。
面对此景,政府和业界不能坐视不管。短期内,应扩大就业支援,如透过劳工处加强药剂师再培训计划,聚焦数码健康、生物科技和AI技能;同时,鼓励公私营合作,增加社区药房药剂师覆盖时数,缓解人力短缺,并制定AI伦理指引,避免盲目取代人力。长远来看,香港需深化与大湾区的医疗联动,吸引国际药企投资,创造更多高端职位,如AI药物研发专家。经济持续增长虽能支撑劳动需求,但若忽略行业生态的失衡,药剂业恐沦为失业率攀升的牺牲品。
香港的医疗体系仰赖药剂业的稳健运作,正如公众健康离不开每位药剂师的专业守护。当前就业寒冬提醒我们,政策制定者须及早介入,转化挑战为机遇,让药剂业重拾活力,为香港的未来健康筑牢基石。否则,这场经济风暴将不仅考验从业者的韧性,更动摇整个社会的福祉。
作者是香港年轻药剂师学会。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