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主场的号角 家国的回声——全运会唤起香港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来稿作者:裘言真
四年一度的全国运动会(全运会)是国家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运动会。这次第十五届全运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特奥会)更以崭新的姿态登场,首次由广东、香港与澳门三地联合承办,这不仅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体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也象征国家对三地办赛能力的高度认可。对香港而言,这场盛会不单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个动员全城、连结国家、激发活力的重大契机。由是观之,香港不仅在城市形象上踏前一步,也在体育发展与国家融合上迈出关键一步。
三地合办证合作无间
粤港澳三地虽然地缘相连、人文相近,但由于历史与制度背景的不同,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行政与法律体系。正是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三地能够在保持制度差异的同时,发挥互补优势,共同承办这项国家级体育盛事。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指出,今次全运会中,公路自行车与田径马拉松项目将首次跨境举行,这样的协作模式需要三地政府在场地管理、交通安排、通关便利等方面密切合作。这不仅展示出三地行政协调的效率与决心,更为未来联合举办区域性及国际赛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是次香港承办八个竞赛项目及一项群众赛事活动,涵盖击剑、场地自行车、高尔夫球、手球男子组、七人制橄榄球、沙滩排球、篮球(男子22岁以下组)、铁人三项及保龄球(群众赛事活动)。作为首次参与承办全运会的地区,香港的角色是吃重的;但这份承担,无疑亦是对香港运动硬件设施(包括启德体育园、香港单车馆、粉岭高尔夫球场等世界级设施)与办赛实力的认可。
全民投入提升自豪感
在竞技舞台上,香港运动员亦展现出愈发耀眼的实力与自信。本届代表团规模为历届之最,超过600名运动员将出战28个竞赛项目,不仅彰显本地体育人口的扩展,也见证政府长年在精英培训上的投入与成果。为支持他们的拼搏之路,政府在2025至2026年度拨款逾10亿港元予香港体育学院,支援超过1,600名精英运动员,并调升直接资助金额,让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全情投入训练与比赛。香港运动员近年在国际体坛的不同项目屡创佳绩,无数次站上颁奖台,让世界看到香港运动员的韧力与潜力。
然而,全运会的意义远不止于场上的竞技,更体现在市民的参与及社会的凝聚。本届全运会,香港特区招募了超过16,000名义工,是历来最大规模的义工团队。他们将遍布赛事现场、接待处、观众区等,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细致服务。康文署亦在全港十八区设立“活力观赏站”,让市民免费收看比赛直播,与国家盛事同频共振。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不仅让体育文化更贴近大众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市民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为体育产业注入活力
全运会的举办亦为本地体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透过设立特许商品零售点、推出主题活动与巡回展览,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紧密结合,带动周边消费与就业。这种“以赛促产”的策略,正正体现了体育经济的潜能,为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新方向。特区政府亦强调,希望透过举办大型赛事,培养更多运动管理、赛事营运等专业人才,让体育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荣耀,也成为年轻一代的职涯选择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此外,全运会亦为本地旅游业创造崭新机遇。随着组委会积极争取内地旅客赴港观赛的便利安排,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将进一步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理念大有可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也是盛事之都,近期愈来愈多国际体育赛事安排在本港举行,所以我们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访港观赛,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也可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协调举办更多如全运会般包括国家级运动员在内的比赛,成为国家推动对外体育交流的重要窗口。
综观而言,第十五届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项展现制度优势、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多元发展的国家工程。香港透过参与承办,不仅展现了承担与实力,更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体育事业添砖加瓦。市民亦透过观赛与参与,感受运动的激情与荣耀,深化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
在“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主题号召下,香港正“以赛为桥”,连结国家与世界,为实现体育强国梦贡献力量,也在全国发展的大蓝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荣位置。
作者笔名裘言真,是时事评论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