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路共享|我的“全球购”与“万里行”
作者:史双昊
以前在商业公司做供应链,讲究的是“效率”和“利润”。加入共享基金会后,我的工作词典里,多了两个更重要的词:“生命”与“民心”。我的战场,是遍布全球的采购订单、错综复杂的物流线路和各国迥异的海关大厅。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我们是在为世界上一些需要帮助的角落,铺就一条条“通往健康与希望”的路。
瓦努阿图:汗水浇灌的求知眼神
我对瓦努阿图的记忆,始于与共享基金会主席梁振英和总干事陈英凝教授同行的那次。我的任务是打前站。我和当地中资企业的同事,带着沉甸甸的蚊虫防控物资,争分夺秒地穿梭于各个村庄,为接下来的健康讲座做前期协调。时间紧、任务重,每走访一个村庄,心里都揣着一团火,生怕耽误了后续的安排。
但当讲座开始,我看到村民们那专注的神情,尤其是讲座结束后,他们围拢过来,眼中闪烁着如饥似渴的光芒,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时,所有的焦急都化作了耐心。我站在一旁,为他们一一解答。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受助者”,而是一群渴望掌握健康钥匙的普通人。我们带来的物资和知识,仿佛滴入干涸土地的甘泉,而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满足,是对我们所有辛劳最珍贵的回报。
第二次赴瓦努阿图,是我独自为一批物资清关。手续之繁琐、付款之不便,远超想像。我只有四天时间,每天都像在“闯关”,和当地同事奔波于各个部门,应对层出不穷的“意想不到”。压力如山,但在离开前的最后一天,当所有手续终于办妥,一位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得知我们是向Meli社区捐赠物资的团队时,脸上瞬间绽放出淳朴而真挚的感激,连声说“谢谢共享基金会,谢谢香港,谢谢中国!”
那一刻,所有的奔波疲惫都被这句话熨帖平整。我真切地触摸到了“民心相通”的温度——它不在宏大的叙事里,就在这朴素的笑容和真诚的感谢中。
洪都拉斯:被“具象化”的幸福感
在洪都拉斯,我们从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跋涉到第二大城市圣佩德罗苏拉,走访了无数医院、社区诊所乃至偏远的卫生所。当我在一个村庄的卫生所里,看到我们采购的蚊灯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安装在工作台旁;当听到当地医生由衷地称赞我们捐赠的中国品牌登革热快速检测试剂“非常好用”,为早期筛查立了大功时,一种强烈的感动涌上心头。
那些为了采购、运输、清关,以及与当地卫生部进行无数次沟通的、忙碌到焦头烂额的日子,在那一刻,仿佛都找到了归宿。幸福感,从未如此具体——它具象在沾满害虫的苍蝇纸上,具象在当地同事信赖的眼神里。工作的意义,在此刻圆满。这份情谊如此珍贵,以至于当地的同事们甚至热情地给我起了一个西班牙语的名字,让我这个远道而来的人,瞬间有了家的归属感。
东帝汶、老挝、柬埔寨:看见光,尝到甜
在东帝汶,我们推动的项目之一是直接饮用水项目。从饮水机的招标、采购、跨国运输,到与当地卫生部沟通进口免税,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我们部门的心血。当我们在帝力中心医院(HNGV),亲手接过水杯,品尝从那台历经千山万水而来的设备中流出的、清澈甘甜的饮用水时,一切的艰辛都融入了这口水里,化为了无比的甘醇。
而在柬埔寨和老挝,当我们采购的医疗物资和药品被用于白内障手术,帮助一位位患者揭开眼前的纱布,重见光明时,我看到的是人世间最纯粹的喜悦。我们的工作,仿佛是为他们送去了“第二个太阳”。那种开心,无法用言语形容。
从商业领域到非政府组织,我的工作内容看似都是“供应链”,但其内核已截然不同。以前,我传递的是商品;现在,我传递的是香港乃至中国社会的爱心与关怀。这份工作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一条高效、坚韧的供应链,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明、温暖无数人心的桥梁。
初心不改,步履不停。我很荣幸,能成为这座“民心相通”桥梁上一名默默的“筑桥人”,继续将这份跨越山海的善意,一步一个脚印地,传递到世界更多需要的地方。
共享基金会是一家于 2018 年在中国香港成立的非政府慈善机构,旨在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人道主义援助,实践“民心相通”。目前正为老挝、柬埔寨、吉布提、塞内加尔及毛里塔尼亚提供免费白内障手术治疗,以全面消除该国因白内障致盲积压病例为目标;另正积极进行传染病媒介疾病防治工作,项目点包括东帝汶、洪都拉斯、吉布提及中老铁路等。
作者史双昊是“共享基金会”高级供应链专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