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福建舰入列——中国航母事业的战略转型与文明自觉
来稿作者:区汉宗
11月5日,“福建舰”正式入列,中国由此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将舰载机推向天际,当山东舰的舰载机联队在南海划出壮美航迹,当辽宁舰从零起步成为浮动的海上城市,世界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几何级增长,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海洋文明坐标系中的重新定位。
中国拥有首艘航母只是13年前的事,现今,福建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航母发展迈入新阶段。福建舰的正式入列,是中国航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建设迈上新台阶,更展现了我国在高端军事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前瞻性。作为全球少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之一,福建舰的成功研制与服役,是中国军工体系跨越式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鲜明注脚。
中国迈向航母大国的征程,绝非简单的军事装备升级,而是一部蕴含着战略转型、技术自强与文明自觉的宏大叙事。在这条波澜壮阔的航路上,中国正以独特的东方智慧,探索一条不同于传统海洋强国的航母发展之路,其航迹深处,是对和平的执着守望,对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从“黄水”到“蓝水”:艰辛起步与战略转型
中国与航母的渊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纪那段饱经风霜的岁月。对于一个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的国度而言,没有航母的海军,如同失去双翼的雄鹰,难以真正走向深蓝。然而,航母的建造与运用,是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准的极致体现,涉及材料、动力、电子、航空、武器等数十个高科技行业,对于一个基础薄弱的后发国家而言,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航母之路的开启,充满了务实与智慧。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历经坎坷终抵大连港。这艘未完工的舰体,成为中国航母事业的“启蒙教材”。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改造和续建,逐步掌握了大型水面舰艇的设计、建造和系统工程管理能力。这是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经典范例,体现了中国在高端装备领域惯常采用的谨慎而高效的学习路径。2012年,辽宁舰正式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迎来了航母时代,实现了从“黄水”近海防御向“蓝水”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型的第一步。
山东舰的横空出世,则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中型常规动力航母的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从借鉴改造到自主创新,山东舰在辽宁舰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优化升级,体现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快速成长和体系化突破。而福建舰的下水,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采用的平直通长飞行甲板、电磁弹射装置等关键技术,使中国航母技术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与美国最先进的航母技术代差大幅缩小。这三级跳式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科技创新的集中爆发和强大工业制造能力的坚实支撑。
超越“炮舰外交”:和平底色与防御本质
纵观世界航母发展史,航母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力量投射、全球干预和霸权维护紧密相连。西方传统海权强国,如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当代美国,其海军力量的壮大往往伴随着殖民扩张、势力范围争夺和“炮舰外交”的推行。航母作为现代海权的终极象征,自然也承载了这种进攻性现实政治的逻辑。
然而,中国的航母发展路径,从其战略文化、官方表述和实际运用中,都呈现出显着不同的特征。中国深厚的战略文化传统中,“慎战”、 “止戈为武”的思想源远流长。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安全观。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发展航母,首要目的并非追求全球霸权或进行武力扩张,而是为了有效维护自身日益拓展的国家利益,并以此为基石,服务于和平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中国官方反复强调,其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航母作为战略性资产,其运用必然服从于这一总体政策框架。
在实践中,中国航母的活动也清晰地体现了这一防御性特征。辽宁舰编队的多次远海训练,主要航线集中于西太平洋相关海域,旨在提升远海实战能力,熟悉相关海区环境,这是任何一支有志于走向深蓝的海军的正常训练需求。中国航母并未像某些国家那样,长期部署在他国家门口,频繁举行针对性极强的军事演习,或直接参与区域性军事冲突。中国航母的运用,其核心功能在于保障海上生命线的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减灾行动,以及在联合国框架下执行维和任务。
将中国航母与历史上西方列强的“炮舰外交”相类比,是一种时空错位的误读。时代已然不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中国自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宣导者和践行者,深知武力扩张的不可持续性。中国的发展利益深深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中,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至关重要。这就决定了中国航母的核心使命,是为中国和平发展保驾护航,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而非充当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战略工具。
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讲话,他在演讲中引用了拿破仑的“睡狮论”,并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来形容中国的崛起方式,强调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中国的航母,应是这只“和平狮子”守护自身家园、并与邻里和谐共处的坚强盾牌。
力量与责任的辩证法:中国角色与国际期待
拥有强大的力量,意味着承担更大的责任。随着中国航母编队逐步形成战斗力,国际社会对中国在维护海上安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期待也随之上升。如何运用好这支强大的力量,平衡好自身利益与国际责任,是对中国智慧和担当的考验。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航母平台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在印度洋、亚丁湾的护航行动中,中国海军已积累了丰富经验。
未来,拥有航母的中国海军,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效地应对海上恐怖主义、海盗、大规模自然灾害等跨国威胁。航母编队强大的指挥控制、后勤保障和航空作业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海上行动基地,可用于组织大规模国际联合搜救、医疗援助和物资转运。中国航母有望成为地区乃至全球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的重要力量。在维护重要海上通道安全方面,中国也肩负着日益重要的责任。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等世界关键水道,是全球经济的大动脉。确保这些战略通道的畅通与安全,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海军,特别是航母编队,未来可以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与沿岸国家及其他利益攸关方一道,共同打击威胁航道安全的行为,维护海上航行自由与安全。这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多边合作,而非单边主义的权力展示。
当然,中国航母力量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周边一些国家和域外大国的战略猜疑和防范心理,“中国威胁论”尤其是“海上威胁论”仍有市场。化解这些疑虑,既需要中国持续增强军事透明度,主动开展海上安全对话与合作,通过联合演习、舰艇互访、建立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等方式,增进互信、管控风险;也需要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其力量的增长是和平力量的增长,是稳定因素的增长。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宣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正是试图从理念和路径上,为包括航母力量运用在内的海洋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对话而非对抗,是合作而非博弈,是共赢而非零和。
陆权与海权的再创造:洗刷屈辱与文明自觉
从更宏大的文明视角审视,中国的航母事业,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认识和走向海洋的象征,是陆权文明与海权文明的一次深刻融合与再创造。中华文明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陆权文明,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总体上对海洋采取的是“重陆轻海”的保守态度。这种倾向在近代付出了沉重代价。鸦片战争的炮火,从海上来,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史,与海权的丧失密切相关。
因此,新中国对海权的追求,蕴含着洗刷历史屈辱、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情感,也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铭记。发展航母,建设强大海军,是这种历史自觉的当代体现。然而,中国的海权观,并非对西方传统马汉海权论的简单复制。马汉理论强调通过决战夺取制海权,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排他性。而中国的海权实践,则试图注入“和合”文化的基因,强调“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追求的是共用的、合作的、包容性的海权。
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其核心是互联互通与共同发展,而非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航母,在某种意义上,是保障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安全畅通的守护者。这意味着,中国正尝试探索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悲剧的新路,即在不放弃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民族复兴,并以其日益增长的力量促进全球公共福祉。
航母,作为国之重器,既是这条道路上的实力保障,也是对中国能否践行其承诺的终极考验。中国的航母走向深蓝,承载的不仅是战机与导弹,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对和平的承诺、对发展的渴望、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它的航迹,最终将书写于历史的天空与海洋之间,由时间来检验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结语中国迈向航母大国的征程,是一部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在某些领域寻求领跑的奋斗史诗,是一次涉及技术、战略、外交与文明的综合实践。它根植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内在需求,成长于国力腾飞和科技创新的沃土,服务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并致力于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这条航路绝非一帆风顺,必然伴随着外界的疑虑、猜忌甚至遏制,也需要中国自身持续展现战略定力、透明度和合作诚意。当中国的航母编队在广阔的海洋上巡航时,世界将看到的,不应仅仅是金属巨舰的威严,更应读懂一个负责任大国走向复兴、守护和平的坚定意志与文明担当。在人类共同面对的海洋世纪,中国航母的深蓝航迹,必将为塑造更加公正、合理、和平、包容的全球海洋秩序,刻下不可磨灭的东方印记。
作者区汉宗是香港媒体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