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来鸿|特朗普从亚洲回家后

撰文: 澳大利亚来鸿
出版:更新:

作者:杰夫·雷比(Geoff Raby)
翻译:杨志刚

如果有人对世界秩序的变化仍有怀疑的话,那么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上月底在空军一号登机门口挥舞拳头、转身离开亚洲飞回华盛顿的那一刻,应该彻底消除了最后的一丝怀疑。

就在那几级登机梯上,特朗普象征性地背向亚洲,放弃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把舞台留给了这个区域的新主角:中国。

特朗普对APEC一向无甚兴趣。他缺席了2018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的峰会;在他之前,克林顿(Bill Clinton)和奥巴马(Barack Obama)也因国内政治危机而各自缺席过一次峰会。事实上,APEC领导人峰会是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Paul Keating)的构想和落实的,目的就是要让美国保持在东亚最高层级的参与。

这次峰会在韩国举行,而特朗普亦飞去韩国,但目的却是为了与习近平举行双边会晤。与习会面之后,特朗普说“满分是10分但这次会议获12分”,然后马上转过背离开韩国。除俄罗斯外,其他所有APEC成员国领袖都在场。除了令东道主韩国严重丢脸之外,特朗普亦传递了清晰讯息给这些国家领导人:重要的唯独中国。

虽然双方会谈的具体细节仍不多见,但外界已经对关税、稀土、芬太尼、大豆等议题的成果争相解读。然而,这次会晤的历史意义,却鲜有人提及。

重要的意义在于:美国政府首次正式承认中国是“平等的竞争对手”。中国如今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美国已接受这一现实。另一重要意义是:中方愿意接受“G2”这一表述,即中美两国共同管理全球秩序。此前中国一直对这个说法极度抗拒。

对习而言,与特朗普的会面在中国国内被视为一场外交胜利。对任何政治领袖而言,国内受众始终是最重要的。中国自从近期撤换了九名高级将领后,外界对习近平的权力基础便议论纷纷:这是强化权力的表现,还是显示他的地位受威胁?然而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停留三天,与各国领袖频繁互动,显示他对自身地位的自信。无论之前有多少猜测,这次会面无疑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国内的权威。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勒斯(Richard Marles)近日在马来西亚与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Peter Hegseth)并肩召开记者会时,重复了那句早已陈腔滥调的口号:澳美两国要在区内“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这句老掉牙的口号,真正意思就是“围堵中国”,这口号听起来颇为高尚,但真正破坏“规则秩序”的,恰恰是美国。赫格塞斯当时对此保持沉默。

马勒斯以及澳大利亚的国防决策圈似乎还没意识到,在特朗普的领导下,世界已经变了。其实,这一点在特朗普上任之前就已有人警告过。

倘若有人仍未注意到:赫格塞斯在与马勒斯会面后于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在特朗普总统与习主席举行历史性会晤之后,......我也与中国国防部长举行了同样积极的会谈......我们一致认为和平、稳定与良好关系是两个伟大强国的最佳道路......这次历史性的‘G2’会晤为美中两国的永续和平定下了基调。”

美国战争部长进一步指出,美中两国将设立“军方对军方”的对话渠道,以避免冲突、缓解危机。这与澳大利亚一再强调的“和美国共同维护现行秩序”口径,形成鲜明对比。

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官僚体系长期未能理解大国关系的本质,他们过度依赖盟友关系、战友情谊、共同历史与价值观,这导致他们在地缘政治权力运用上极度力不从心。特朗普的作为,犹如一场冷水浴,让他们清醒。

因此,那些早已担心中美重回大国关系、澳大利亚将被搁在一旁如孤鸟立石的人们,如今会看到他们的忧虑成真。当然,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难以预测,但若就表面而言,澳大利亚安全体系的基础确实已被撼动。

特朗普政府上任还不到一年,却已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很难想像三年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应对这场地缘变局时显得灵巧老练,成功在特朗普政府与中国领导人之间为澳大利亚找到平衡位置,这是他的外交成就。然而,他的防长和外长却明显脱节、落伍。世界已变,他们仍停留在过去。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这种否认现实的心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批保守派防长与外长,即使亲眼目睹大不列颠世界的崩塌,也拒绝承认现实,更不愿作出准备。如今,我们正在见证同样一种刻意的拒绝:拒绝看清显而易见的真相,也拒绝为新时代做出准备。

特朗普上任不到一年,
已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三年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作者杰夫·雷比(Geoff Raby)于2007年至2011年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著有《中国大战略与澳大利亚的未来》(2025年5月第二版)与《大博弈开局》(2024年11月),由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文于11月11日刊登于澳大利亚时评网站 Pearls and Irritations。中文版由香港01“扬言自得”专栏作者杨志刚获授权翻译、刊登。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