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心澄|子晴的故事:从抑郁到康复的沟通之路

撰文: 笔下心澄
出版:更新:

作者:彭子珈医生

子晴从小是个懂事体贴的女儿。她深知母亲生活艰辛,既要照顾患病的外婆,又要辛苦工作偿还父亲的赌债,因此她总是尽量不给母亲增添负担,表现出善解人意的一面。

但好景不长。子晴升读中学后,因英语教学而难以跟上学习进度,随后更遭到同学排挤,男友也因此与她分手。接踵而来的压力让子晴的情绪逐渐恶化,她开始食欲不振、夜不能寐。上课时,她感到极度疲惫,记忆力下降,学业成绩一落千丈。更严重的是,她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经常头痛、腹痛,导致她屡次请病假在家休息。

由于子晴从小不愿为他人添麻烦,她在情绪低落时从未主动向身边人倾诉。母亲见她频繁请假,误以为她“诈病”,并责怪她不够努力。面对母亲的误解,子晴感到十分委屈。然而,她不擅表达情绪,无法清楚传达自己的感受,而母亲的先入为主更让母女间的误会日益加深。

大约一个月后,子晴因情绪低落而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幸运的是,她被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经过专业评估,她被诊断患有严重抑郁症。虽然医生为她处方了抗抑郁药物,但她的病情仍未显著好转。后来,医生在与子晴的交流中发现她与母亲之间的误会尚未化解。

于是,医生参考“青少年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Adolescents)的“青少年沟通小贴士”(Teen Tips),教授她以下沟通技巧:

1. 选择合适的时机表达意见:在平静的环境中与对方交谈,避免情绪激动时沟通。
2. 主动开启对话,使用“我”语句:例如,“当你这样说时,我感到很委屈”,以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换位思考:理解母亲的误解可能源于不了解子晴的困境,从而增进同理心。
4. 直接表达需求:避免使用隐晦、暗示或嘲讽的语言,坦诚说出自己的需要。
5. 耐心改善关系:人际关系的修复需要时间,坚持不懈是关键。

经过多次练习,子晴逐渐学会如何表达内心感受,并能冷静、坦诚地与母亲沟通。母亲也开始理解子晴的内心世界,母女关系逐步改善。随着误会的消除,子晴的情绪显著好转,最终成功康复出院。

这些沟通技巧虽为青少年设计,但其原则对所有人皆适用。无论您正面临何种人际关系挑战,不妨尝试运用这些技巧,逐步建立更健康、坦诚的沟通模式。

作者彭子珈是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医生。

“笔下心澄”栏目由青山医院医护人员撰写,安抚读者情绪波澜。故事细节经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隐。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