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习特通话:提醒美国管好日本 重塑台海战略语境
来稿作者:区汉宗
在东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棋局中,高市早苗的外交言论引发的危机,不仅是她个人政治赌博的溃败,更折射出日本在战略定位上的深层困境。这场事件提醒我们,日本虽然在经济、科技与文化上具备一定影响力,但在大国博弈的格局中,始终难以摆脱“弱国无外交”的古老定律。其外交政策的摇摆与失误,既源于结构性依赖,也反映了制度性矛盾。
日本的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中国既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其供应链与出口的重要支点。这种依赖使得日本在对华政策上难以采取真正强硬的姿态。高市早苗试图以“亲美抗中”的路线来换取政治资本,却忽视了日本经济结构的现实。任何激烈的外交冒进,都可能引发中国的经济反制,进一步削弱日本的国内稳定与民生保障。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日本的外交空间天然受限。
美日军事同盟的脆弱
美日同盟是日本安全战略的核心支柱。然而,这一同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建立在美国利益优先的前提下。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逻辑,凸显了同盟承诺的脆弱性:美国更关心盟友是否分摊防务成本,而非无条件承诺防卫。高市早苗显然误判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将“亲美”视为外交保险,却忽略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拜登时期的防卫承诺虽然强硬,但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沉默,让中国在外交场合取得了先手,将日本的冒进言论定性为“侵略”。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与内政问题。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会被中国视为挑战主权的行为。高市早苗选择在台湾议题上“秀肌肉”,不仅错误地将其作为政治抓手,更在时机上严重失误。她忽视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误以为可以借助美国的支持来强化自身政治地位。结果却是中国外交部迅速定义其言论为“侵略行为”,并保留一切反击权利。这一表态不仅针对日本,更是对所有潜在干预者的警告,尤其是态度暧昧的美国。高市的言论反而为中国提供了外交上的台阶,提前切断了美国可能的军事勾连。
军国主义复辟的疑虑
日本在二战后的和平宪法框架下,始终面临军事角色的争议。任何涉及武力介入的言论,都容易被外界解读为军国主义的复辟。高市早苗的发言,无意间触动了这一历史敏感点,使得中国能够在国际场合将日本的行为定性为“军国主义复活”。这种定性不仅削弱了日本的国际形象,也使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陷入道德劣势。
高市早苗的外交失误,折射出日本制度性困境:一方面,日本需要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又必须维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这种“两难”使得日本在战略上难以形成自主性。当高市早苗试图以冒进言论来突破困境时,往往适得其反,暴露出战略迷失。日本既不是超级大国,也无法在东亚棋局中单独抗衡中国。其外交政策若缺乏谨慎与克制,只会加深外界对其“弱国”的印象。
东亚地缘政治的启示
这场外交危机的最大启示在于:在东亚地缘政治中,任何冒进言论都可能成为战略博弈的筹码。中国透过高市早苗的失误,对美国施压,削弱其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空间。美国的沉默与日本的冒进,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同盟承诺的脆弱性。对日本而言,这是一场制度性警醒:外交政策必须建立在现实结构之上,而非政治投机。
高市早苗的外交失误,既是个人政治赌博的溃败,也是日本在东亚战略迷失的缩影。经济依赖、军事同盟的脆弱性、台湾问题的误判、历史阴影的再现,构成了日本外交的多重困境。这场危机提醒我们,弱国无外交并非宿命,而是结构性现实的再现。若日本不能在制度上寻求平衡,仅靠政治人物的冒进言论,只会加深其在国际棋局中的边缘化。东亚的未来,将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博弈,而日本若要避免战略迷失,唯有在克制与务实中寻找出路。
台湾问题语境的重塑
11月24日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这是两国领导人在釜山会晤后,达成贸易战“休战”后的再一次重要通话。《新华社》发布的新闻通稿中提到,中美曾经并肩抗击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当前更应该共同维护好二战胜利成果,同时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特朗普表示美方理解台湾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双方正在全力落实釜山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
在中美两国领导人于11月24日进行通话后仅仅24小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便主动与日本政坛人物高市早苗通话。这一举动本身就耐人寻味,因为它显示出美方在中美互动之外,刻意寻求另一条外交或政治渠道。然而更令人关注的是,高市早苗在通话后并未透露任何细节,仅以模糊的表述带过。这种“鬼鬼祟祟”的姿态,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另有隐情。
首先,从外交惯例来看,领导人之间的通话往往会释放某种讯号。即便不公开全部内容,至少会以简短的新闻稿或记者会形式,传达双方讨论的方向与共识。这不仅是对外的透明度要求,也是对内的政治交代。高市早苗选择完全不透露细节,反而凸显出她在政治立场上的尴尬:既想彰显与美国总统的直接联系,又不敢让外界知晓具体谈话内容。这种矛盾心态,正是“心中有鬼”的最佳写照。
其次,特朗普的主动性值得关注。中美领导人刚刚完成一次高层互动,美方理应专注于消化与中国的战略沟通成果。然而特朗普却在短时间内转向日本,尤其是选择与高市早苗这样的政治人物通话,显示出他可能意在制造多重外交棋局。这种行为既可能是对中国的牵制,也可能是对日本内部政治的介入。无论哪种情况,都透露出美方在亚太局势中试图“多线操作”,而非单纯依靠中美双边框架。
再者,高市早苗的沉默本身也暴露了她的政治算计。作为日本政坛的右翼代表,她一向以强硬对华立场著称。如果此次通话涉及中美关系或台海议题,她若公开内容,必然会引发舆论争议,甚至可能影响日本政府的整体外交策略。因此,她选择隐匿细节,既是避免冲突的手段,也是保护自身政治空间的策略。然而,这种不透明反而加深了外界的疑虑:她究竟在与美国总统交换什么讯息?是否涉及敏感的安全合作或政治承诺?
最后,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事件折射出亚太地区的外交复杂性。中美之间的互动往往牵动整个区域,而美国与日本的私下沟通则可能成为另一层次的博弈。当高市早苗选择“遮遮掩掩”,她不仅损害了政治透明度,也让外界更容易解读为“暗中勾连”。这种印象对她本人以及日本的国际形象都并非正面。
管好日本是美国的责任
高市早苗的沉默并未消除疑虑,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其政治动机的怀疑。这种“鬼鬼祟祟”的姿态,正是政治不透明的典型案例,也提醒我们:在当前亚太局势中,任何领导人之间的互动,都不仅是双边事件,更是区域战略的一部分。透明度的缺失,往往才是最值得警惕的信号。
11月7日,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表“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论且拒不收回,并且要在距离中国台湾100多公里的与那国岛部署导弹,这是严重的挑衅和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破坏,美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管好日本是美国的责任。
在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中,美国不仅是战后制度的主要设计者,也是维护者。美日同盟的存在,本质上是美国对日本的安全承诺与政治约束。然而,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美领导人通话后短短一天内,主动与日本政坛人物高市早苗通话,而高市早苗又选择不公开细节,这一举动便显得格外敏感。它不仅是外交上的挑衅,更可能是对战后秩序的破坏。
首先,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在于避免日本再次走向军事冒险。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宪政设计、安保安排,皆是为了防止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以不透明或挑衅的方式行事。如今,高市早苗的“遮遮掩掩”反而让人怀疑,她是否在与美国总统交换某种超越常规的政治承诺。这种不透明的互动,正是对战后秩序的挑战。
其次,美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作为日本的盟友与监管者,美国有责任确保日本的行为符合战后制度的精神。如果美国领导人与日本政客的私下互动被视为默许挑衅,那么不仅会削弱美国在亚太的公信力,也会让整个国际秩序陷入不稳。美国若要维护自身的战略地位,就必须“管好日本”,避免其在敏感议题上走向极端。
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亚太局势的稳定并非仅靠中美互动即可维持。日本作为区域重要力量,其政治人物的行为若缺乏透明度,便可能成为破坏秩序的变数。美国若不加以约束,便等于放任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制造挑衅,这对整个地区的和平构成威胁。总结而言,特朗普与高市早苗的通话,因缺乏公开细节而显得挑衅性十足。这不仅是外交上的不透明,更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潜在破坏。美国作为秩序的设计者与维护者,绝不能置身事外。管好日本,不仅是美国的责任,更是维护全球和平与亚太稳定的必要之举。
中美日关系将现微妙变化
习近平主席在致电特朗普时,刻意强调“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并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作为具体愿景。然而,这次通话的焦点并不仅限于双边合作,而是将台湾议题置于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并以“共同抗击法西斯与军国主义”的历史作为论据,间接剑指日本。这种叙事方式,既是历史回溯,也是现实警示,反映出中国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主席在通话中明确指出:“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将台湾问题与二战后的国际安排挂钩,强调其不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更是国际秩序的既定成果。二战后的国际安排,尤其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指出台湾应归还中国。这些文件构成了战后秩序的重要基础。透过这一历史回溯,将台湾问题定位为“既定成果”,而非“未定状态”。其次,战后秩序建立在反法西斯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将台湾问题纳入这一制度框架,凸显其不可挑战性。透过“秩序”的语言,中方将台湾问题从双边争议提升为国际共识。这种定位,既是对美国的提醒,也是对日本的警告。
另外,将台湾问题纳入战后秩序的制度框架有两层含义:第一,不可挑战性,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更是战后秩序的制度成果,任何挑战都意味著对秩序的破坏;第二,国际共识性,透过“秩序”的语言,中方将台湾问题从双边争议提升为国际共识,借此削弱美日等国的干预正当性。
在通话中,习近平不仅强调台湾问题的秩序定位,还呼吁中美“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这是一种对美国的提醒:中美曾并肩抗击法西斯,今日更应在秩序维护上合作。这种提醒具有三重战略意涵:第一,历史共识,中美合作曾是战后秩序的基石,今日应延续这一共识;第二,秩序维护,台湾问题被纳入秩序框架,美国若挑战,将被视为破坏秩序;第三,合作空间,透过秩序语言,为中美合作创造新的空间,避免因台湾问题而陷入全面对抗。
习近平主席在通话中提及“军国主义”,这显然是针对日本。近年来,日本在防务政策上持续右倾,提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并加强与美国的安保合作。透过历史隐喻,中方将日本的涉台言行置于“违背战后秩序”的框架之中,指出其可能重蹈军国主义覆辙。这种警告既是历史回溯,也是现实挑战。
习近平主席的表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语境:秩序定位——台湾问题是战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呼吁——中美应共同维护秩序,避免因台湾问题陷入对抗;对日警告——日本涉台言行可能重蹈军国主义覆辙,破坏秩序稳定。这一语境的核心在于: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更是国际秩序的制度成果。透过这种定位,中方重塑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并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掌握话语主导权。
日本陷入东亚棋局困境
在当前格局下,中美日三角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博弈态势:中美合作方面,以经济互补和秩序维护为基础,强调“合则两利”;美日同盟方面,以防务合作和涉台言论为核心;中日摩擦方面,以历史隐喻和现实警示为手段,凸显日本在秩序中的“不稳定因素”。
近两周来,中国针对高市早苗涉台发言,出台包括航班限制和旅游制裁。这些措施虽然在经济层面影响有限,但在外交层面具有象征意义:惩罚性:直接针对日本政界涉台言论,传递“言行必有代价”的信号;示范性:透过旅游与航班限制,提醒其他国家不要轻易挑战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可控性:这些制裁措施相对有限,既能表达不满,又不至于全面破坏中日经贸关系。
习近平此次通话,既是对美国的呼吁,也是对日本的警告,更是对国际社会的宣示。其核心在于:台湾问题的秩序定位,不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更是战后秩序的重要组成;中美合作的制度逻辑,则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常识;对于日本因素的历史隐喻,显示军国主义的阴影仍在,涉台言行可能重蹈覆辙。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秩序维护与利益博弈之间找到平衡。而日本的角色,则将成为这一平衡的变数。台湾问题的战略语境,已不仅是中美之间的争议,更是战后秩序的再叙事与亚太格局的博弈核心。
作者区汉宗是香港传媒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