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首次展出罕见二战香港航空图片 印证城市发展填补历史真空
一直以来,香港在二次大战被日本占领期间的城市面貌都是一个谜。浸会大学历史系主任邝智文两年多前在机缘巧合下,成功找到一批以往从未曝光,由美军在二战期间拍摄的香港航空照片,填补历史真空。
这批珍贵照片将有助印证香港的历史建筑外貌、重塑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见证香港城市变迁。浸大历史系最近举办展览展出近百张照片,带领参加者回到1940年代的香港,见证当时仍是油库的美孚新邨、大角咀大同新邨的前身大同船坞,以至现时仍存在的深水埗北河街街市、以及弥敦道、大埔道等主要道路当年的面貌。
机缘巧合得悉获取照片渠道 过程犹如开盲盒
邝智文解释,美军一直保存这批图片,但由于储存档案并无标明“香港”,而是以经纬度将全球划分,所以一直无人发现这批图片。直至他从一名研究北韩空间史的学者口中得知途径,取得档案目录后拣选合适批次,在无法看到照片的情况下,委聘人员在美国扫瞄菲林,过程犹如开盲盒,试过购买回来的照片全被云雾遮盖,无法显示地面建筑物,结果得物无所用。
长期“闻住个mon”从照片细节发掘历史细节
得知取得珍贵历史照片后,邝智文第一件事是立即向学系申请添置40吋特大电脑萤幕,务求尽可能放大照片找出蛛丝马迹。即便如此,他形容自己长时间近乎脸部贴住萤幕、“闻住个mon”才能看得到照片细节,亦令他视觉受损,散光加深不少。
不过为学术牺牲是有回报的,能够发掘出更多二战时期香港的“历史彩蛋”,例如在照片中发现当时日军在土瓜湾设置了高射炮阵地,透过仔细数出炮座的支架数目,再比对日军的武器资料,最终确认其为88式75毫米高射炮。
另外,在检视照片时,他意外发现油麻地戏院的屋顶在1945年的照片中消失了。比对1943年的照片后,他推断戏院屋顶很可能是被空袭波及而受到毁坏。
照片填补香港历史真空 助了解香港二战期间的破坏和空间转变
邝智文续称,这批照片珍贵之处,在于香港一直存有二战前及二战后的航空照片,但二战期间日占时期则是历史真空,现存只有少量文献纪录,这批照片正好填补香港历史上的真空,透过照片可以了解当时社会情况,亦可更清晰了解香港战争期间所受的破坏。
现时展览同时于三个展场举行,其中在饶宗颐文化馆的展览就展示了一幅两米乘三米的巨型深水埗航空照片。邝智文举例,航空照片中街道上汽车近乎绝迹,因为当时的美孚油库因空袭被炸毁,日占政府禁止汽车在街上行驶。
另外,透过照片亦能见证多年来的香港空间规划,即使土地用途改变,但仍能保留边界和道路。从今次展出的九龙半岛航空照片可见,当时的主要道路一直沿用至今,即使美孚油库、大角咀大同船坞现在已改建为美孚新邨和大同新邨,但这些地区的边界依然不变。
“铁鸟凝视:战时航空照中的九龙半岛.1941-1951”展览由浸大历史系“香港空间史研究计划”举办,于9月25日至12月10日期间,分别于三个场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