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跨学科创新团队获教资会杰出教学奖 跨学科课程培养多元知识

撰文: 温卓芝
出版:更新: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今日(29日)公布2025年度杰出教学奖得奖者,浸大“跨学科创新”团队获得“协作团队组别奖项”、“新晋教学人员组别”由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助理教授梁子荣获得、“一般教学人员组别”则由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魏佩菁,其中魏教授是首位两度获得教资会杰出教学奖的得奖者。

浸大跨学科课程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自订主修课程(Individualized Major)”,学生可以自行规划学习路径,并在学习过程期间尝试实践所学解难。浸大现时设有7个不同领域的跨学科第二主修课程,包括于本学年新增的“数位未来与人文学科文理学士课程”。

“跨学科创新”装备学生不同能力 应付未来挑战

“协作团队组别”由浸大协理副校长及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张国威教授(图)带领的团队获得奖项,成员包括跨学科本科课程部总监及首席讲师何咏茵、视觉艺术院副教授伍韶劲、健康及人类发展学部教授黄雅君和新闻系助理教授张引。(温卓芝摄)

“跨学科创新”团队由浸大协理副校长及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张国威教授带领,他指过去的学士学位课程都让学生专注于个别学科,但近年社会有所变化,期望人才具有更多元的知识及技能,而浸大提供的跨学科学位容许学生从选修不同范畴的科目,从而获得所需的跨学科知识及技能。

浸大的“自订主修课程”属香港首创,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及发展需求自行设计主修及课程选择,在学4年期间更会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教职员或行业专业作一对一指导,支持学生完成学术研究或社会影响项目(Social Impact Project)。

跨学科课程内容结合了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设有多达9个学分的跨学科核心课程“全球挑战(Global Challenges)”,由多达20位教职员任教。学生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以创新的方法解决全球议题。

“跨学科创新”团队其他成员包括跨学科本科课程部总监及首席讲师何咏茵、视觉艺术院副教授伍韶劲、健康及人类发展学部教授黄雅君和新闻系助理教授张引。

理大视光学生结合教大学生教学知识 助SEN学生验眼

“新晋教学人员组别”奖项由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助理教授梁子荣获得。(温卓芝摄)

梁子荣教授是“新晋教学人员组别”得奖者,他接受访问时提到,意识到视光师有需要辨识到病人的需要,特别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SEN),而教大的学生具备相关知识,透过与与教大合作,一起进入社区帮助SEN学生进行验眼服务,将有助找出更多服务和帮助SEN学生的方法。他举例,合作使视光学生学到如何使SEN学生在验眼时安定下来,完成检验。

另外,他举办活动让学生制作视觉训练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未来,他希望能够透过设计AI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练习验眼程序时,即时收到反馈,成为学习的好工具。

理大物理治疗引入模拟医学临床教育

“一般教学人员组别”奖项由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魏佩菁获得。(温卓芝摄)

“一般教学人员组别”得奖者是魏佩菁教授,她的得奖成果之一是将科技融入教学及将学习环境提血至模拟医学临床教育标准化教学框架,将科技融入教学,设计出手机程式和改变课程的模式,运用护理学学生的方法,增设病人实习考试,让学生能够在上课时透过机械人和真人模仿病人,让学生能够和模拟病人沟通,了解到病房和病人的情况,令学生在实习时更得心应手。

她并设计了跨文化课程,增进学生与全球学者、医护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未来正式执业时,即时遇到来自不同地方的病人,仍然能够准确地跟病人沟通,了解病人需求。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今日(29日)公布2025年度杰出教学奖得奖者,上图为得奖者合照。前后左起:理大魏佩菁教授、理大梁子荣教授、浸大张国威教授;后排左起:健康及人类发展学部教授黄雅君、新闻系助理教授张引、跨学科本科课程部总监及首席讲师何咏茵、视觉艺术院副教授伍韶劲。(温卓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