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研究留港年轻人 三成非自愿留下 倡政府重建与年轻一代连结

撰文: 容育仁
出版:更新:

圣方济各大学(方大)儿童及青年研究中心、汤罗凤贤社会科学院获得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PPRFS)资助,进行“不迁移决策与生活福祉:香港年轻定居者”研究,探讨在近年移民潮下,年轻人选择留港的原因、特征与福祉状况。调查发现,他们留港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家庭因素、职涯考虑及香港生活方式,团队并为人才保留提出政策方向。

方大研究探讨在近年移民潮下,年轻人选择留港的原因、特征与福祉状况。(方大提供图片)

研究于去年7月至今年10月以混合方法进行,对近年在移民潮中选择留港的18至39岁年轻人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他们的决策过程和福祉状况。团队透过分析填写问卷人士的收入、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及在香港生活的意愿等,把他们分类为“自愿留下者”、“顺应留下者”及“非自愿留下者”,分别占约37%、约35%及约28%。调查指出,自愿留下者年龄较大,教育与收入水平较高、从事专业工作的比例较高;顺应留下者年龄最小、移民能力最低、多为学生或从事基层文职,而非自愿留下者年龄与收入介乎中间,教育程度较高,从事专业工作者比例较自愿留下者低,工作行业亦较多元化。

对于留港的理由,调查发现大致可分为促使人们留下的挽留因素,及外地令人却步的排斥因素,例如以家庭为考量的挽留因素中,受访者因家人不愿离港、父母难以适应新环境、预期未来照顾的责任,甚至因宠物而选择留下。

此外,自愿留下者在职涯考虑与公民参与类别的考虑较高,例如他们认为香港能提供更佳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潜力与职涯发展;顺应留下者的留港原因中排斥因素比率较高,代表他们感受到最强的移民障碍,而他们比较重视社会关系,如以家庭为中心的考虑;而非自愿留下者在挽留与排斥因素的比率均为最低,也反映出他们留下意愿比其他两组相对较低。

方大儿童及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杰为表示,非自愿留下者的身心健康、心理福祉和生活满意度较低,需要社会更多关注与支援。(方大提供图片)

非自愿留下者生活满意度低 需社会关注及支援

研究亦探讨了受访者的福祉状况。方大儿童及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杰为指出,自愿留下者的状况最佳,在经济安全感、教育满意度、社交支援、心理福祉与整体生活满意度等范畴的状况都明显比顺应或非自愿留下者更优。顺应留下者的身心健康方面则表现最佳,但在社会支持与参与方面较弱。而非自愿留下者的身心健康、心理福祉、生活满意度等均属三组当中最低,需要社会更多关注与支援。

方大汤罗凤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儿童及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曹嬿妮表示,探问年轻人为何选择留下,有助于理解他们重视的生活面向,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基础,以思考如何保留年轻人才及提升他们的福祉与发展。

方大汤罗凤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儿童及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曹嬿妮博士 方表示,研究有助当局思考如何保留年轻人才及提升他们的福祉与发展。(方大提供图片)

建议政府重建与年轻一代连结

最后,研究建议以“Refocus、Restore、Retain”为策略方向,包括重新聚焦人才政策,平衡吸纳外来人才与保留本地人才;重建与年轻一代的连结,将年轻人置于人才政策核心,推行具体措施以强化挽留因素与提升青年福祉,强化本地文化认同和社区归属感,营造更多青年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