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444间执笠! 揭财仔“穷途”四大元凶 壳价百万缩至八万
本港楼市低迷,工商舖尤为重伤,炒家、发展商及银行深受打击,但整个昔日“共荣圈”也有重要一员在“叫苦”,就是俗称“财仔”的财务公司。
香港财务公司或面临30年来最严峻的经营困境,据《香港01》统计,四年内累积444间结业或离场!业界直言,整个行业已是“大厦将倾”,走进“穷途”皆因四大元凶。
“大耳窿”相信大部分港人都耳熟能详,由香港开埠初期指代“放贵利”人士,后来在97年回归前后,行业在港府下规管,由地底走上人前,被称为“财仔”、财务公司。
尽管过去形象负面,加上息口高于银行,财务公司发展仍愈趋蓬勃。早年本港股楼畅旺,吸引不少投资者陆续加入放债人行业,财务公司市场规模一路壮大,由私人贷款扩至物业按揭,公司注册处数据显示,2021年高峰期数目曾达至2,490间。
四年444间执笠 财仔壳价跌至八万
但近年“财仔”行业却逐渐走下坡,多重挑战接踵而来,令昔日风光的财务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以往“财仔”生意“好景”时,市场上不时会有人“啤壳”,办齐必要配套(即牌照、舖面、户口),然后高价出售,皆因部分人可能基于种种原因无法亲自领牌,例如自身有案底、银行开户上遇到阻滞等,他们会收购现成有牌照的公司,当时“财仔壳”有市有价,高峰期达数十万元,甚至高近100万。不过,融资协会召集人陈子康指,最新“财仔壳”已跌至8万元。
诚然,任何牌照都不应炒卖,亦不建议财务公司从业者“借壳重生”,但这现象无疑反映了行业的艰难。事实上,持牌放债人数目连年下跌,至2024年底跌至2,110间,减少了380间,至今年6月再减少至2,046间,即2021年至2025年6月四年累计444间“财仔”结业或离场,并创近七年低。
第一重打击、按揭业务缩水 新贷难借出
首先,香港楼市低迷直接冲击了按揭贷款需求,《香港01》翻查多间从事借贷业务的上市公司年报,发现按揭贷款业务收入几乎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两成跌幅,而私人贷款业务收入则相对稳定。
再细看主要从事按揭贷款业务的财务公司,香港信贷﹙1273﹚及霭华押业﹙1319﹚旗下按揭贷款业务应收款项出现双位数的同比跌幅,对比2019年,接近三、四成跌幅,整体业务“缩水”。
第二重打击、减值亏损几乎倍增
新贷难借出,旧贷又面临坏帐风险,因物业估值下跌,更令“财仔”资产跌价。减值亏损及准备方面,除了香港信贷,其余均上升,其中环球信贷﹙1669﹚、霭华押业更增一至两倍。当中不少相信与“砖头”跌价有关,例如霭华押业旗下霭华信贷有限公司要联同其他三间财务公司将“债仔”、人称“磁带大王”陈秉志申请破产,涉及欠款金额约8,000万元,。
从事按揭贷款财务公司负责人Tommy表示,香港住宅楼价累积下跌约三成,影响相对轻微,但工商舖物业的跌幅惨烈,部分地区的铺价甚至跌八、九成,导致许多过往以物业抵押的贷款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我哋做(工商舖)六成按揭,已经好保守,但问题系佢跌幅都唔止六成,几乎每件(资产)都资不抵债,蚀到入肉,收返嚟系死,唔收返嚟都系死,都唔知点算。”他又指,几乎一半的工商舖抵押者都要被Call Loan(收回贷款)。
第三重打击、银行收紧工商舖按揭令变现难
资不抵债之余,银行收紧工商舖按揭,也令问题加深。事关银行对工商舖物业贷款的收紧更是雪上加霜,Tommy表示,“最大致命伤系银行唔肯借钱俾工商舖(投资者或抵押者)”,即使银行愿意批出贷款,利息也高达P+2(即5.25% + 2% = 7.25%)。这导致财务公司即使收回抵押物业,也难以出售。
他补充:“收返嚟都卖唔出”,一是价钱跌得好“残”,二是买家因银行不愿借钱或利息过高而无法承接,“买家都冇咁多现金去入市”,令工商舖物业市场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困境。
按揭转介公司星之谷表示,目前承接工商舖按揭的银行不多,且贷款条件亦较为保守。例如以往银行会容许工商舖按揭申请人选择H按及P按,但现时大部分承按的银行只可做P按,只有个别银行仍然为商厦单位 提供H按,P按实际利率介乎4至6.625%,如果选H按,则受惠目前拆息处于低位,实际息率约4.5%。
不过,星之谷认为,银行取态并非工商舖流动性枯竭主因,反而是供求问题。目前工商舖相对于自宅物业,较难易手,故银行审批比较保守。
第四重打击、港府拟推“信资通” 业界忧经营成本大增
经济下行,财务公司按揭贷款收入下降,但难关亦陆续有来,政府继2023年规定财务公司最高利率由60%下调到36%后,在今年6月23日展开公众咨询再次加强放债人规管。
咨询文件中规定所有持牌放债人须定期向“信资通”提供其借款人的个人信贷资料,以改善行业生态,但被监管的业界,自然担忧经营成本会大幅上升。融资协会召集人陈子康表示,业界原则上支持此举措,但其高昂的门槛和人手需求让许多中小型财务公司却步。
陈子康解释,“信资通”的入场费大约60万元,(包括18万元的审计费用和40万元的服务商费用),每年还需缴交约2万元的费用。相比之下,大部分财务公司目前使用的TE信贷资料每年只需约2万元。若要额外安排人手专门负责“信资通”的资料输入,营运成本将会大幅增加。
他又指,如果政府规定所有持牌放债人须定期向“信资通”提供信贷资料,在只提供资料,但无权使用“信资通”的信贷资料,担忧不能即时反映个人信贷纪录,令个人全面信贷纪录存在差异性,影响银行或财务公司批核。陈子康建议政府提供有效加入“信资通”的方法,例如分阶让不同规模的财务公司以比较合理价钱加入,便能更有效地得到全面的信贷纪录。
四重挑战之下,从事持牌放债人行业多年的陈子康指出,现时是30年来最差的时期,形容为“大厦将倾”,而过去三年香港失业率和破产数字持续上升,导致许多财务公司对前景感到悲观。诚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如何确保放债人行业的健康发展,并避免将有需求的人士推向非法借贷市场,成为政府和业界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