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阿信屋店均月赚$2274 香港消费死火 蒸发千亿生意、10万饭碗
翻开香港零售与餐饮业的账本,一组冰冷的数字揭示著行业的凛冽寒冬。对比疫情前的光景,一年逾千亿元的生意凭空蒸发,近十万个饭碗随之消失。这不仅是统计图表上的曲线下滑,更是无数商户挣扎求存、从业者生计受创的真实写照。
《香港01》分析官方及上市企业最新公布数据,零售业、餐饮业盈利几乎全跌,759阿信屋平均每间店每月只赚2,274元!旅客消费锐减与本地消费力下跌的双重夹击,似乎是造成此局面不可忽视的两大主因。
统计处数据显示,与疫情前的2018年相比,香港零售业和餐饮业去年合共蒸发了1,185亿元生意(零售少1,083亿元,餐饮少102亿元),钱,到底去哪了?答案就是旅客钱包缩水!
对比2018年,2024年旅客在港消费金额大减1,240亿,该统计涵盖零售、餐饮、酒店,惟按照统计处公布的2023年数字,住宿服务业收益减少较为轻微,因此零售、餐饮消失的千亿,几乎对应旅客减少的消费额。这不仅是数字,更意味著少了近10万个饭碗,餐饮业、零售业雇员人数2018年至今合共减少9.18万人。
何况,本地劳工失去的饭碗不止这些,有逾7万饭碗早已被外劳替代。香港劳权监察报告指,从2018至2021年期间平均每年近3,200人,激增至一年半内引入逾7.1万外劳。而失业人数亦同时飙升,其中建造业、零售业、餐饮业成重灾区,升幅平均达15%。
零售业量价齐挫 759阿信屋店均每月只赚2274元
而且不只是旅客消费了下降,本地消费力也大不如前!考虑6年累积近13%的通胀(香港平均每年通胀率约为2%),意味著即使减去旅客所致的千亿元,零售业销售额数字不变,实际做到的生意“量”可能已减少逾一成,然而成本却未必可减。
尽管今年上半年情况仅算喘定,零售同比跌3.3%,餐饮同比微升0.1%。但企业的生意仍不理想,翻查各上市公司业绩,珠宝零售股周大福(1929)、六福(0590)、东方表行(0398)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年纯利均下跌,挫大约一成至四成。谢瑞麟(0417)更亏损近2亿元,受累于营业额下滑及融资成本高企。
其余零售股中,759阿信屋母企CEC国际(0759)表现较差,亏损逾4,000万元,而日本城母企国际家居零售(1373)、友和集团(2347)、莎莎(0178)全年盈利分别跌约53%、8.2%、64.8%。
零售业几乎无一幸免,759阿信屋母企截至今年4月底全年业绩中,香港零售业务年度溢利只有458.5万元,若忽略占比较少的网店业务,作为本港最大的零食店,拥有大约168间门店的759阿信屋平均每店每月只赚2,274元。
餐饮业盈利几乎全跌 持牌食肆数目续跌
再来看餐饮业数字,翻查食环署牌照资料,截至今年7月3日,本港有16,944间持牌食肆(包括普通食肆、小食食肆及水上食肆),较去年17,087间持牌食肆少143间,保持跌势。更关键的是,结业后牌照未必即时注销,实际倒闭情况可能更严重。所谓“开多过执”,恐怕与现实有距离。
本港食肆收益在今年首季下跌0.6%后,第二季收益回复轻微增长,但实则暗藏杀机,今年次季中式餐馆收益跌3.8%。
三大连锁餐饮大家乐(0341)、大快活(0052)、谭仔国际(2217)全年纯利齐跌逾三成,老牌餐饮翠华(1314)全年纯利也跌近七成。另外,据DFI零售集团报告,美心去年收入微跌1%至30.7亿美元(折合约239亿港元),但盈利同比倒退18%至1.278亿美元(折合约10亿港元),主要受累于月饼销售及内地餐厅表现较弱。
而经营中式酒楼的富临集团(1143)更出现亏损6,640万元,难怪近来其旗下陶源酒家将军澳店、富城火锅海鲜酒家旺角店也结业,同样出现亏损的还有叙福楼(1978),今年上半年亏损63万元。
目前只有太兴(6811)、尝高美(8371)盈利见增长,太兴中期纯利更多赚280%达4,080万元,堪称逆市奇兵。
逆市奇兵尝高美 店均每月赚近20万元
再细看每间餐厅经营状况,由于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仅有部分公司列出分部盈利,可以此推敲众经营者实力。但要留意部分连锁餐厅本身以门店数目取胜,店均生意额或未能相提并论。
以大家乐为例,截至今年3月底全年香港业务溢利为5.25亿元,香港分店数量为381家,即每家分店每年经营利润(扣除集团开支前)约138万元,得出店均每月利润约11.5万元,较2018年的20万近乎腰斩!
不过,大家乐成绩已不算差,另一快餐店集团大快活(0052)在港经营157家食肆分店,香港分部业绩为8,118万元,意味店均每月经营溢利仅约4.3万元,而“牛角”母企叙福楼(1978)店均每月溢利也与大快活相差无几。茶饮店方面,“天仁茗茶”经销商宾仕国际(1705)店均只赚不足1万元。
另外,逆市奇兵尝高美在港门店与叙福楼相近,只有60间门店,但店均每月赚18.6万元,完胜一众连锁餐厅。
零星逆市奇葩,整体行业的复苏之路仍荆棘满途。千亿生意蒸发、十万饭碗消失的背后,是旅客消费锐减与本地消费力下滑的双重夹击。零售业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餐饮业则在牌照减少与盈利下滑中挣扎。纵有如何重振消费引擎、吸引旅客回流并提升本地消费信心,将是香港零售与餐饮业能否走出寒冬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