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GDP向好失业率却高位徘徊 揭经济复苏背后6大“异象”

撰文: 黄文琪
出版:更新:

本港第三季GDP增长3.8%,为近一年半最佳单季表现,失业率最新则回落至3.8%。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上周日﹙16日﹚网志提早“报喜”,称金融市场畅旺将带动消费信心,失业率将随经济向好。然而,就业市场只能说是“革命尚未成功”,事关本港仍有近15万人无工开,失业率仍处近年高位。

有学者认为,本港经济未能全面复苏,失业率长远可能会维持在4%左右水平。《香港01》深度分析失业率等一连串数据,揭示香港劳工市场的真实面貌。

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今年8月至10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3.8%,环比下跌0.1%,但对比今年年初仍上升0.6个百分点,失业人数多了2.68万人,令失业大军达到14.96万人,而就业不足率则维持在1.6%水平,就业不足人数为6.08万人。

经济复苏初期 失业率变动通常滞后

失业率这一就业数据,表现与经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具体情况如何?《香港01》综合本港生产总值(GDP)同比变幅及失业率作出了对比,一般而言GDP下跌时,失业率通常上升。回归以后近30年来,失业率曾三次升穿3.9%,均是本港经济逆风期,GDP表现与失业率大抵呈现负相关,皆反映经济衰退导致就业市场恶化,推高失业率。

不过,GDP表现及失业率的变动并非完全同步,多出现滞后,在部分经济复苏初期,失业率可能仍处于高位,又或回落速度滞后于GDP回升。

例如第一次经历完亚洲金融风暴后,本港GDP在2002年强劲反弹至正增长。然而,失业率并未随之下降,反而在2002年至2003年初继续攀升至接近8%的峰值。

至于第二次,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GDP在2010年出现强劲的V形反弹,增长率非常高。相反失业率回落速度在初期相对平缓,未能即时回到危机前水平。第三次2020年疫情后,GDP在2021年恢复正增长时,失业率仍处于高位,下降速度缓慢。

现象一、就业市场滞后经济表现 VS 无就业式经济复苏

目前本港GDP增长持续维持3%以上的高位,GDP早于2023年已开始恢复增长,经济总量已回到疫情前水平,惟失业率仍处于高位。令人不禁疑问,究竟本港是出于经济复苏初期,所以失业率滞后回落,还是处于“无就业式的经济复苏”(jobless recovery)?

所谓“无就业式的经济复苏”是指整体经济指标(如GDP、股市)开始复苏并增长时,就业市场却没有跟著改善,特征是经济增长并未转化为整体就业机会的增加,反而可能出现失业率上升或就业人数减少的情况,也有人形容是“不劳而获”的经济复苏。

所谓“不劳而获”,即以更少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GDP,若目前失业率3.8%与近年高峰6.9%对比,确实未算严峻,但对于市民而言,失业人数多一个都嫌多。

今年首两季香港GDP增速均达到3.1%、3.1%,第三季GDP预估达3.8%。(资料图片)

现象二、金融业抢先“复苏” 惟旺财不旺丁

在分析经济数据时,不能仅看两个指标的简单负相关,而得出所谓的“失业率高,即反映或预示经济差、走下波”的结论,需理解背后的经济周期、就业市场结构和具体冲击因素。如此,方能理解为何这边厢失业率高企,而另边厢GDP表现甚佳。

失业率高企也可能反映美丽GDP数字背后的缺憾──GDP增长是由资本密集型或高生产率行业,如金融、贸易等行业驱动,其创造就业的效果则不如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旅游、零售行业来得直接和迅速。

统计处数据显示, 金融业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由2019年的17%升至2023年的21%,对比连年下降的进出口贸易(占比14.7%),金融业无疑是本港一大支柱。虽然今年GDP数字尚未有,但本港今年恒生指数升近四成,新股市场畅旺,料表现甚佳。可惜,金融业向来“旺财不旺丁”,今年7月至9月就业人数大约20万人,仅占总就业人数仅5.6%。

金融业旺财不旺丁,今年7月至9月就业人数大约20万人,仅占总就业人数5.6%。(资料图片)

现象三、政府消费开支增 支持GDP增长

另一个缺憾是,民间经济增长动力略嫌不足,较多依赖官方力量。我们先来看看本港GDP的构成,GDP是由私人消费开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政府消费开支、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加上存货增减组成。今年首两季GDP增速均达到3.1%、3.1%,第三季GDP更达3.8%,但与疫情前相比,今年上半年私人消费开支和本地资本形成总额占比下降,而政府消费开支占比增加,显示民间经济动力不足,GDP增长主要靠政府开支增加。

不过与去年相比,本地资本形成总额开始好转, 分析认为主要受惠私营部门购买机器、设备及知识产权用品的投资连续三季保持双位数增幅,再加上楼市和土地相关费用反弹,抵销楼宇及建造开支跌幅。

值得一提,私人消费是本港GDP基石,不过这个数字也有一点“水分”,事关本地居民在境外开支也计算在私人消费开支内,为根据行政记录和住户统计调查所搜集的数据来估算的,意味著港人游日、北上消费也包括在内。

现象四、青年失业率高达14%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经济结构调整难免导致劳动力需求有变,对就业市场造成一定压力。

说得白一点,本港就业市场欠活力一大内因大概是金融以外的民生经济乏力。今年8月至10月,建造业、零售业、餐饮业是失业重灾区,失业率分别达7%、4.9%、6.4%,这些行业都不是政府全力扶持的高科技、高增值行业,加上港人北上消费、电商盛行、自由行洗钱模式有变等因素,行业从业员在经济形势变化中成为了无可避免的“牺牲品”。

即使是高学历毕业生,也可能面临竞争激烈的情况,就教育程度来看,2019年专上教育失业率只有2.9%,而最新达到4%。(AI生成图像)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失业率,15至24岁青年的失业率高达14.1%,是整体失业率3.8%的近4倍。

事实上即使是高学历毕业生,也可能面临竞争激烈的情况,就教育程度来看,2019年专上教育失业率只有2.9%,而最新达到3.9%。

本港劳动人口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今年7月至9月劳动人口维持在383万人,仍未回复至2019年的399万人水平。(资料图片/曾梓洋摄)

现象五、失业最多行业  最“积极”引入外劳

今年8月至10月本港劳动人口维持在382万人,仍未回复至2019年爆移民潮前的399万人水平,理论上本港“缺少”了16万劳动人口,劳动人口是多好还是少好,自然取决于一经济体之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如果经济成功转型为高增值路线,对低技术劳力的需求会自然减少,更注重劳动力的生产力。

再细看今年8月至10月失业率,如上文所述,建造业、餐饮业及零售业的失业率偏高。奇怪的是,这三大失业率最高的行业,偏偏是有份引入外劳的行业。

黄女士(化名)今年3月在西贡一间餐厅水吧当兼职,当时已知道餐厅聘用外劳。她忆述入职后多次向雇主提出转为长工,但被拒绝。(夏家朗摄)

其实自从九十年代中期,香港实施补充劳工计划,但以往数目并不多,香港劳权监察报告指,2018至2021年期间平均每年近3,200人,2022年护理界实施放宽输入外劳措施,令该年数字激增至5,829人。2023年6月政府大幅度放宽输入劳工计划,从内地引入院舍护理员以及建造业和运输业工人,名额多达3.5万个。同年9月推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放宽 26个非技术及低技术工种可申请输入外劳,例如侍应、售货员及文员等职位。

立法会文件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已抵港的外劳数目达到50,682人(不包括在2023年6月特别计划推出前经过往“补充劳工计划”输入的护理员,他们在港工作的签证已经或即将在2025年底前期满)。

目前,逾5万的外劳兵团主要集中在建筑业、运输业、零售业、餐饮业,而最新数据,建造业丶餐饮业、零售业、运输业失业人数合共5.68万人。再将时间拨回引入外劳前,自2023年7月至9月、10月至12月,四大行业先后开始引入外劳后,失业人数增加了近两万人。未考虑其他因素,仅从数字来看,外劳大军到来后,相关行业失业人数增加了两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30日起,政府新增渠道推出“技术专才清单”,引入技术工种、非学位专才来港,涵盖护士、飞机维修员、电工等8大工种,设有共1万个名额。

政府暂无叫停输入外劳计划,特首李家超早前指政府不会煞停输入外劳,而原本承诺外劳优化计划推行两年进行检讨,其后改口检讨期应由首批外劳批出时计起,据《施政报告》显示,政府最新说法是2026年第二季公布检讨优化计划的结果。

现象六、中间阶层人工升幅跑输大市

不同工种失业率悬殊,产生“就业两极化”,另一边厢收入也走向 “哑铃形”——一端是高收入、高增长的高学历专才,另一端是收入停滞的中低技能劳工,中间阶层在萎缩。

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就业人士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发现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工,在经济发展中的受益程度天差地远。由下图可见,“专上教育:学位课程”人群收入中位数从2019年约31,000元,稳步上升至2025年的37,800元(增幅为22%),是唯一持续显著增长的群组。这些占就业人口38.6%的高学历人才正是香港发展高增值行业的主要受益者。

而中间阶层,即“专上教育:非学位课程”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1.3%,20,000元升至23,000元,增幅为15%,是所有类别中增幅最少。至于中下阶层,“中学”就业人士占总就业人口达到44.1%,占比最多,但收入中位数,从15,500元升至18,000元,增幅仅为16%。代表香港绝大多数的中等技能劳动力的收入跑输大市,GDP增长成果并未惠及普罗大众。

(资料来自政府统计处,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及以下”人群,占就业人口的6%,他们的收入中位数最低,由11,300元升至13,900元,增幅虽然达到23%,但主要由于低基数效益,且长期远低于整体就业收入中位数。与其他组别的收入差距更是肉眼可见地扩大。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接受低薪且无增长的工作,甚至失业,在经济结构中正被边缘化。

若按行业划分,亦都可以发现高增值行业收入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如金融、地产收入中位数增幅达到25%,以及公共/社会服务收入中位数起始点较高,且呈现持续、稳健上升趋势,人工增幅达到18%,证明政府部门及受政府资助的社会服务机构薪酬体系相对稳定。

在图表的最底层的零售、餐饮业,虽然人工增幅与其他行业相若,大约16%至18%,但从业者收入基数极低。

(资料来自政府统计处,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

学者:失业率长远或维持4%

香港正面临严峻挑战,经济转型未能为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技能劳动者创造出足够收入的就业机会。政府政策旨在解决“人手短缺”,但可能忽略了短缺的本质是“薪酬和待遇短缺”,简单地用外劳填补缺口,压抑了市场通过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来吸引本地劳工的自然调节机制。

面对失业率高企,政府应检讨外劳政策,评估其对本地就业市场的实际影响,并提升本地劳动力的技能和适应性,以应对新的市场需求。否则,结构性失业将不仅是数字,而是整代人的困境。

经济学者李兆波认为,虽然金融业好转,但本港经济未能全面复苏,店舖空置率高,零售、餐饮等行业经营仍然严峻,甚至缩减人手,就业市场面临结构性失业,影响市民生计及消费市道,不少工种将被人工智能(AI)取代,失业率长远可能会维持在4%左右水平,失业危机“杀埋身”,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打工仔”需要快揾出路。